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对于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定位这样表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随着高职教育服务宗旨的日渐明晰,就业导向逐步凸显,强化职业能力成为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此环境下,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要使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意义成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要实现语文教学与职业教育相和谐,首先要对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高专教育体系中定好位。
强化职业能力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为学生获得一技之长,毕业后在社会上安家立业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同时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职业能力并不简单地等于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还应该包括交际能力、语言应用能力、理解能力等,而后者的培养离不开语文教学。我们还应该明确一点,职业教育不是简单的岗前培训,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高素质的人才,而不是仅仅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理智、情感、意志协调发展的人文课程在职业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必要一环。把“立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把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才是职业教育的最终归宿。
在高等教育中,对大学语文的性质存在着四种较为重要的观点。一是工具论,认为语言是交际工具,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进行语言教学,培养训练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即听、说、读、写能力。二是人文论,认为人文性是根本属性。语文课的任务是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悟,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弘扬人文精神。三是素质论,认为语言既是交际工具,又是思维工具,也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语文课的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文学鉴赏能力等。四是语感论,是把培养语感作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上述四种观点,从不同角度分别论揭示了语文课的性质及教学任务,但都不免有些片面,如果在实际教学中贯彻其中任何一种观点,或使语文课失去应有的色彩,或使学生学不到应得的知识与能力。教育部则对此进行了综合性的描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教育部对语文课的描述可以说是深刻而全面的,因为语文课既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同时也要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还应该培养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完善人格,树立人文精神。可见,语文教学是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人文关怀于一体的,是“立人”的基础,其任何一方都不应偏废。
注意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和基础性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大学语文教学,笔者发现部分大学生的基础素质偏低,甚至对诸如请假条、申请书等实用文体的写作也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帮助高职高专学生巩固基本的语文知识,锻炼基本的语言应用能力是必要的,有人讽刺大学语文是“高四语文”,是既不正视现实也无道理的。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大学语文应该在充分发挥工具性作用的前提下,强化审美性和人文性。这才是大学语文“大”之所在。我们不否认,高中语文虽然也讲审美性和人文性,但主要还是工具性和基础性,即培养和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大学语文所强调的人文性是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与价值,陶冶情操,追求人生的完美,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实现自身价值。所谓人文教育,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我们知道,文学作品直观地反映每个时代的人文价值追求、人文精神取向,是文化的精华。加强大学语文的人文性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追求,完善学生的人格。
文学作品是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通过语文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评判能力。可以说文学是最富人文底蕴,而又最易被人接受和理解的艺术,通过对文学作品进行讲读,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特别是艺术类学生,可感的形象和生动真实的情节在他们那里能幻化出声情并茂的美声表演和色彩绚烂的画面。我们还应该进一步认识到,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是人文价值的重要基础和根本表现,人文价值则是审美价值的旨归,二者相互依存。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是在充分重视基础性、工具性的前提下,强化审美性和人文性。大学语文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应该是:一方面,培养学生树立语言规范意识,并能够准确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用文学的艺术形式,以情感育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将优秀的文化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
在明确了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后,我们还应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进行改革。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要求,调整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能力、素质为本,推行单元模块式教学,对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和重组,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与针对性。
各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编写教材,以人文主题为单元,广收博采,在实际教学时,根据专业特征选取适合的文章进行讲解。在各单元中可穿插基础性、工具性的常识,在讲读课文时结合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强化基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的尝试,可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辩论等活动。作业题以开放式为主,尽可能培养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
高职院校可以根据专业情况开设人文素质选修课程系列,分解大学语文所承载的各项功能。如开设《中国文学经典》、《世界名著赏析》等课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开设《演讲与口才》等课程,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语言交际能力;开设《公文写作》等课程,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开设《影视欣赏》、《美学》等课程,培育学生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
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的社团活动、举办大型校园文化活动,实现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可以聘请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达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的目的。可创办具有特色的人文素质的刊物,开设作品交流笔会等活动,实现大学语文人文素养的教学目的。
在考核方式上,对大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核应该放在首位。为此语文的考核方式应将口试和笔试结合起来,期末考试和日常考查结合起来,侧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考查。在实际操作中可制定好口试、笔试和日常考查的百分比,以综合成绩确定学生最终成绩。在笔试试题上以开放性试题为主。
总之,高职高专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助于学生专业特长的培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语境中,树立起以能力为重点的素质观、以“立人”为本的教育观,打破原本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一种以开放性、实践性为主的改革方向,以语文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熏陶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周庆元著.语文教学设计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3]刘春生等主编.职业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燕锋 淄博 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 25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