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536

[ 王 敏 文选 ]   

《项羽之死》导学设计

◇ 王 敏

   【内容导航】
   本文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教版选修)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中传记散文的代表性篇目,也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也最为精彩的一幕。文章记述了项羽人生的最后阶段,描写了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个场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他多愁善感、勇猛自负和知耻重义的性格特征,再现了项羽这一悲情英雄的悲壮谢幕。
   【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5册必修课,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生在必修课中已经学习过《鸿门宴》一文,对于项羽这一形象也已经有了初步认识。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进一步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准确把握项羽的形象特征,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继续锻炼探究能力。
   3.明确诗歌、散文在塑造形象上的不同,能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明确诗歌、散文在塑造形象上的不同。
   【学习难点】
   理解司马迁塑造项羽这一悲剧人物的用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导学流程】
   一.课前预习指导
   1.读准字音并熟读课文,复习《鸿门宴》。
   2.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和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
   3.深度研读课文,能自主解决“自学导航”中的问题。
   4.把预习中遇到的难点记录下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二.课堂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
   2.预习检测(要求:重点字音和词义,3分钟之内完成)
   3.自学导航(要求:教师以提问形式,了解学生对下列问题的解决情况)
   ①面对四面楚歌,项羽的表现是怎样的?
   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莫能仰视。”这一场景通过什么手法刻画项羽的形象?
   ③仔细思考“快战”中的三次行动,体会作者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④为什么说“快战”,而不说“决战”?你认为项羽的“快战”有价值吗?为什么?
   4.合作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探究,确定中心发言人)
   ①钱钟书认为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心态是“认输而不服气”,你认为有没有道理?
   ②项羽该不该过江东,历来意见不一。联系课后“相关链接”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并思考应该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5.拓展延伸(要求:每位同学都应积极参与,认真思考,享受发现的快乐)
   ①《项羽之死》与《乌江》(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同是写项羽在一生的最后阶段,因战事失势而自刎乌江的情景,都塑造了项羽这一英雄形象。试分析两篇作品在塑造形象时的不同。
   ②司马迁为什么要用这么大力气和深情来写项羽的英雄末路,并把这个悲剧人物写得那么辉煌、那么崇高、那么具有震撼力呢?(联系司马迁自身的遭遇进行思考)
   6.改写训练
   把课文内容改成“一句话新闻”。要求:①站在刘邦的立场 ②站在江东的立场 ③站在中立的立场
   7.课堂小结
   三.课后训练试题
   (甲)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
   (乙)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1.下面是对《大风歌》和《垓下歌》的特点的概括,请分别选出适合两歌的选项。
   A.不事华藻,气概远大 B.依楚辞风韵,慷慨悲壮 C.一腔愤怒,万种低徊 D.呜咽缠绵,听之落泪 E.自然天成,豪情满怀
   ⑴《大风歌》____ ⑵《垓下歌》_____
   2.两段文字中都有一个细节描写:“泣数行下。”其内涵一致吗?请具体说明。
   3.下面是对(乙)段文字的评点,请参考这种写法,为(甲)段文字划线部分写一段评点。(不少于30字)
   清代吴见思《〈史记〉论文》评霸王别姬的描写是:“一腔愤怒,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末路之悲,至此极矣!”
  
   王敏,教师,现居安徽宿州。

《项羽之死》导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