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是一个思考与探究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对学生进行诱思探究,设置适宜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疑”境中,产生探究欲望,在“动”境中,调动探究积极性。在“议”与“辩”境中,深化认识与创新。
一.设置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1、创“疑”境,引发探究
设疑诱思指设悬来启发学生思维,即创问题情境。通过恰当设疑,使教学不再乏味、枯燥。设疑时,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特点,抓住时机,巧妙巧疑。设疑的方法有如下几种:①新课导入,设疑激趣;②于知识关键点设疑;③在重点与难点中,分层进行设疑,唤醒学生创新思维;④课尾设疑,同时延伸课外。
2、设“议”境,深化认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设置一些争论或讨论的情境。同时,留足学生思维与讨论的空间,让学生主动探究,进而内化语文新知。如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联系课文与实际,讨论假如你是文中人物,有了三天光明,你有何打算与安排,从而让学生在议论中深化认知。
3、置“动”境,自主探究
学生知识的获得不仅来源于教师的传授,更重要的是于一定的情境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并借助一些材料而主动获取。布“动”境,则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新知的探究材料,诱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自主探究与获取新知识。
4、布“辩”境,启发创新
教师将辩论引入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为学生营造一个辩论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思维变通与创造能力。如教学《祝福》时,设置辩题:祥林嫂的悲剧是谁之过?然后将学生分为两大组,每组派四名代表,并搜集与辩题相关的资料,以支持与说明命题观点。这样,通过辩论竞争,使学生自愿思考与探究,从而调动其参与积极性。
二.开展教学体验活动,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能力
1、动眼看,善于观察
在语文学习中,动眼看即阅读与默读文本或者其它文字资料,让学生形成观察与思考的好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提出具有导向性与启发性的问题,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还可借助图片实物等给学生视觉感受,通过思维处理而获得新知识,并提高他们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
2、动口议,开阔思路
动口议即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是信息交流、思维碰撞的重要途径。尤其是生生之间,思维与语言特征较为相近,在讨论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语言表达,将复杂问题简要化,这有助于学生开阔思路,促进相互理解,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3、动笔写,巩固知识
在语文学习中,写也是一个重要要素。在教学中,教师应将读与写完美结合,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全面进步。学生在写作中,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与记忆,培养他们动脑的能力。如教学《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与自己所知信息,重新安排他们的结局,写一篇小短文。
三.强化学习探索,诱导学生思考与探究
1、提问——讨论式探究
这种方法指由教师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或选用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与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即通过探索与研究的问题进行课堂教学。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教师为辅导者。
2、指导——阅读式探究
指导——阅读式探究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这一探究法主要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借助老师的指导,学生对教材进行阅读与理解。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教师在教学中先指导学生对文章第四段——“月下荷塘”的美景进行重点研读,然后向学生展示阅读探究提示内容加以指导。按照所给提示阅读课文,找出本段的比喻句。本体:清香、白花、月光、月光下的叶子与花、光和影、树色以及灯光,它们的喻体分别是什么,在课文中的完整句子?本体与喻体的相似处?通过教师的指导与提示,可以帮助学生详尽了解课文重点段。
3、讲授——接受式探究
讲授与接受式探究即教师利用语言与操作示范让学生掌握与接受知识和技能。如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以图片(奥巴马与马丁·路德金)导入新课,提问:下面两幅图片分别是谁?他们有怎样的故事?有何共同点?学生则回答:他们都是黑人。然后继续诱思:奥巴马是举世共知,那么其他一位又是谁呢?为什么将他与奥巴马放在一起?他们有何重要事迹。通过教师不断的诱导,学生急于想知道此人物的身份与事迹。这时,教师提供一些资料来简单介绍。同时,不断设置情境,让学生于情境中实现学习目标。
赵广霞,教师,现居江苏盐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