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518

  

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反思

◇ 宋俊姿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行,为提高语文学科的学习效率,荣成五中语文组全体成员在组长王旻老师的带领下,探索研究中推行“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所谓的“三板块”指基础知识板块(预习学案)、能力提升板块(教案)、回扣检测板块(复习学案);所谓的“四环节”指“小组交流、合作汇疑”环节、“集体交流、解疑答惑”环节、“师生合作、能力提升”环节、“知识回扣、能力检测”环节。基础知识板块即预习学案的使用,采用“小组交流、合作汇疑”“集体交流、解疑答惑”环节加以解决,这就要求在制作时符合学情,有自己的特点。
   “预习学案”的制作在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时也重视应用。多音字、形近词、成语和近义词等基础知识应在课本的基础上适当向外扩展,毕竟高考考查的字词等知识不仅仅只来源于课本。但只掌握字词的音形义就可以了吗?在交流《我不是个好儿子》“预习学案”时,学生解释“心安理得”的意思是“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学生的解释没有错,但让学生用“心安理得”造句时,该生是这样造的“过年时,我给爷爷奶奶拜完年,心安理得地放鞭炮去了。”学生知道成语的意思,但是在运用时却出错而不自知。所以在制作“预习学案”时,我们给学生加上了“造句”这一环节,并规定不可以抄用仿写课本或字典上的句子,有了这一要求,学生不仅知道成语的意思,学会了运用,更重要的是将成语运用到写作中,让文章增色不少。
   “预习学案”在制作时重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如果学习语文只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下字词的音形义,让学生登书山游题海,这样的语文缺少生命力,这样的语文课堂必定只是单一的重复,只会让学生离语文越来越远。我们在制作“预习学案”时,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学海拾贝”“灵光闪现”等小栏目,让学生在枯燥的学习之余,要么潜移默化地增长知识,要么从中悟出人生哲理,涤荡心灵。《我不是个好儿子》的“预习学案”中,不仅有中外礼赞母亲的名篇佳句,更有“制作老师感言”:去世三年的老父亲,患脑血栓行动不便远在异乡的老母亲是制作老师心中的痛。后面的两部分感言,“mother”的英语诠释,让学生与老师之间真正地产生感情共鸣,更让学生体会到母爱的伟大,不少学生在读时潸然泪下,德育教育的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在“预习学案”的制作过程中,我们也没有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思维的训练。在“初读文本”对文本内容有大体了解的基础上,再“熟读文本”,力争一篇课文训练学生哪怕一小小方面的能力。理清文章基本写作思路,在《六国论》“预习学案”中,文本的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提出,例证、引证、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方法都由学生自己讨论完成,并将此方法按要求运用到以后的写作实践中。体会细节,如《祝福》“预习学案”中就设计了“一个日子”“二次微笑”“三样眼神”“四场飞雪”“五张帐单”细节描写对文章主题的作用。虽然这对学生来讲颇有难度,但从训练学生思维的角度去考虑,却是大有益处的。
   当然,我们制作的“预习学案”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预习学案”的制作是教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不出学生的观点,有时甚至出现以教师的想当然代替学生的想当然,认为“一定会”或“一定不会”,忽略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心理特点。《古诗二首》“预习学案”中“古诗分析”《氓》,老师们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借助“预习学案”的学习,通过婚前婚后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不同态度,为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打基础,结果学生却讨论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有没有爱,有的话,爱的程度有多深,且全班同学双眼发亮,激动异常,完全不同于往日的“瞌睡虫”形象。如果老师在制作前和学生适当沟通,了解他们的理解力与兴趣点,在讲解时就不至于出现让学生牵着走的现象了。
   老师们制作的“预习学案”,不仅关注基础知识,更关注知识的积累梳理。于是,文言文的“预习学案”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等纷纷登台,学生会做的题没几个,真正认真在做的学生也没几个,这固然与学生预习不充分有关,但老师唯恐学生归纳总结得不全,向外扩展太多也是一大原因,《屈原列传》“预习学案”中一个“本”字的词义老师找出的例句有十一个,整个“预习学案”满满五大页,学生做了三节课还没有做完,真是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
   虽然我们的“预习学案”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通过在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完善,相信会真正满足学生的要求,为他们的成长助一臂之力。
  
   宋俊姿,教师,现居山东荣成。

三板块四环节教学模式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