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0年第4期 ID: 136185

[ 王 敏 文选 ]   

在课堂上播下发现和创新的种子

◇ 王 敏

  语文课需要发现,需要创新,这就如同王安石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所营造的境界。“绿”是学生自身的发现和创新意识,“一水”是教师始终如一的鼓励、保护、关爱,“两山”是教师自身的发现和创新意识。
  课堂上,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发现和创新的持续性离不开老师的保护。这里,笔者想到电视剧《金婚》里的老太太,一个普通的四川女子,何以能培养出两个大学生——儿子佟志和孙女南方?因为老太太的赞赏。以对待南方为例,在她眼里,南方就是个人才,有令她骄傲的聪明。在远离父母的南方,南方沿着奶奶的期待快乐地成长起来,为以后喜爱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样,在学校里,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的形成也需要老师的鼓励、赞赏。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是天然的一片绿色,赞赏和保护能让它弥漫,渐行渐远,形成广袤。
  比如在《现代散文选读》(苏教版)的学习中,笔者采取了读写结合的方式,先是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所有作品,然后品味,写出自己对文章的感受。于是一篇《晚秋初冬》,出现了多种解读结果。有同学读出了宁静,她说:作者所描绘的秋景虽然有点淡淡的感伤,却没有萧条的衰亡的气息,反而有了春的优美感,就像“云霞出海曙,梅柳度江春”那样恬静,那样美好,让人用一颗宁静的心去阅读大自然,去拥抱大自然。这篇文章就像一潭平静的水那么深邃,同时又那么恬淡,充满韵味。
  而另一位同学品出的是一种凄清、孤寂的情绪。理由也很充分:晚秋的傍晚,到处落叶缤纷,茶花飘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叶翠,暮雨潇潇……作者用凄凉的笔法描写了庭院的落叶,庭院的菊花还有月光,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凄凉的秋景图。淡淡的笔墨中透出作者的深思,作者触景生情,表现了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还有一位同学读出了悠然乐观之情。他是这样描述的:当“对萧萧,暮雨洒江天”时,当“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时,当炊烟缭绕,茶花飘香时,我默然独坐,顾影自怜,看着潇潇暮雨,听着雨滴敲打落叶的声音,整个世界仿佛尽在雨中,而我是这个世界孤独的主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但我又不是孤独的:清静的内宅供我消遣,斑驳的树影任我脚踏,如果我是西行,准会唱这首歌,我自得其乐,在一种寂寞的环境中寻找乐趣。虽然我有一种淡淡的感伤,但在深思中我学会了乐观,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下我保持着一种平和的心态。
  这些语段,无论是宁静还是凄凉,无论是孤寂还是平和,学生都说得有理有据,都能够体现出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这种个性化的阅读不就是体现在发现和创新上吗?笔者认为,如果第一个同学说完,教师插入自己的认识,那么必然会影响到下一个同学和后面解读的产生。笔者很庆幸自己当时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鼓励同学们自行开展阅读评论,这让笔者现在还能拥有这片盎然的“绿意”。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介入越多,学生的发现和创新就越少;反过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发现和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自身要有发现和创新竟识,能够更少的介入,更多的给予鼓励和保护。这样,我们就能创造出“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富于朝气的阅读环境,这样的语文教学是生态的,是利于学生阅读能力发展和提高的。
  [作者通联:山东枣庄八中(南校)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