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关于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模式层出不穷。最近两年,我把探究式教学运用到初中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想给大家谈谈本人对探究式教学的运用实践和体会,希望给大家的教学带来点启迪和帮助。
一.何谓“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活动和问题研究”为中心,引导学生探究新知,弘扬学生人格主动精神,挖掘学生的探究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一种教学策略。其特点是:它打破了意识教育课堂教育注重传授知识、文化继承的框架,立足于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身心投入的自主探究活动,重视知识的应用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它注重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启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发现和探究,使学生亲身体验研究教学的过程和方法,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二.探究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激发探究欲望。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生迫切希望获得解答关于教学内容或生活实际中的疑问,这种疑问表现为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新问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导致学生原来的认识平衡的失调,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新的同化与顺应的欲望。创设情景的途径有:1、诱发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提出问题。2、从旧知识中诱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3、来自于学生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
(二)创设思维情境,启发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旧知识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这个阶段要完成的任务是针对问题定向阶段提出的实质性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1、重温、回忆以前的知识与方法;2、对数、式、图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3、动手实验、操作;4、进行归类与类比;5、联想与构造;6、充分交流讨论,发表各自的见解,提出猜想;7、比较、修改、完善、分享各种想法;8、确定最佳解决方案。
(三)释疑解惑,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推理的能力。传统教学的证明过程都是由教师完成的,这不符合主体性原则。我认为既然学生已经知道怎样解决问题,就要让学生独立完成,加大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指导对尖子生提出高的要求,对学困生给予帮助,使全体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欢乐,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精讲总结,理性归纳,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在问题解决后要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回顾反思,使成功的经验明朗化,并组织学生归纳出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和知识、技能方面的一般性结论,再通过教师精讲,揭示这些结论在整体中的关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
(五)精心设计变式分层练习,使学生在运用知识中形成技能,培养学生迁移与创新能力。1、题目具有阶梯性;第一部分是直接运用知识解答的题目;第二部分是变式训练题目,应灵活运用知识;第三部分是探究性、开放新题目,要求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2、重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六)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发现新问题。探究性活动始发于问题、推进于问题、发展于问题,不仅以问题为起点和线索,而且最终也应以问题的提出为归宿。在完成以上几步后,教师应进一步帮助学生把命题推广,引申出新的结论的新的问题,使学生的探究能力进一步提高。
总而言之,在探究中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在教学中,当教师把求知的自由还给学生时,学生的思维就表现得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在大量的探究实践中,他们会通过分析掌握方法,推导规律,从而越来越自觉地培养明晰的思辨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活动探究,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素养和能力,充分体验学习给他们带来的成绩。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自身的“宝藏”,力求最好,进一步实现大面积、高效率地提高学习成绩。
李腾军,教师,现居山东海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