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育界的精英们都在努力探索语文课改的途径,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么,语文教学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我认为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
一.努力实现“两个转变”的途径
1、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营造一个接纳的、宽容的、支持性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教师要由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育“文化生态”,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性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走向平等中的首席,自觉改变传统教学中“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和学生一道去探寻真理,与学生们分享成功的喜悦。在课堂里面,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只有在这种新的课堂文化中间,学生才能得到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包括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有可能得以真正实现。
2、教师对学生评价观发生的转变:由主体单一变为多元评价
长期以来,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存在很多问题,新课程提出,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且以过程性评价为主,既可以有书面考试、口试、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课堂观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建立学生成长记录等方式。在评价的主体上,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的方法上,一是要由终结性评价发展到形成性评价,要坚定不移的建立起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二是要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
二.进一步实现“两个优化”的途径
1、加强学习,优化知识结构。进入21世纪,知识发展的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知识的一体化。随着知识社会化和社会知识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且发展速度将越来越快。目前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几乎全是应试教育强化出来的产品,在文化修养方面普遍存在着先天不足。一名合格的教师不应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传授者,也不应是固守一门学科的狭隘的专业人士,而应成为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科学、技术、哲学、宗教、艺术等学科都要涉猎,只有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思考课改问题,在教学中厚积薄发,得心应手,充满活力和创造力。
2、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课改明确要求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就要求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妙在点拨,巧在如何帮助学生设计正确的学习线路,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中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活泼、兴奋的状态,让学生有自己的空间去探究、合作、体验、创造,完成各种教学活动。教师适时点拨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整体、深刻、灵活,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设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问题,进行创造性思维。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多维的课堂结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三.充分实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途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更多的关爱,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要学会关爱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增强学生的向师性。教师以广博的胸怀面对一切学生,让自己乐教,学生乐学,这远远胜过苦口婆心的说教。如果教师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能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不断鼓励学生,善于肯定学生的优点,给他们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我相信,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也会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让学生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是每位教师的理想和愿望。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两个转变,两个优化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教师要做一个学生学习的出色策划者、组织者,为学生的实践多创造契机,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当然,今后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陈约芬,教师,现居湖北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