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483

[ 孔国瑞 文选 ]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 孔国瑞

   现代社会已经驶进了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信息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那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究竟该如何应用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一.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语文教学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共同发展。只有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知识的掌握、素养的形成,才能真正建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和网络为传媒的新型三维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起着重要作用。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其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运用,也愈来愈深刻地影响着语文教学模式。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远程即时交流成为现实,为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开辟出了一块新天地。正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具有交互性、超文本性和网络化等特性,使其大大拓宽了语文教学的时空领域。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平面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多媒体形式和立体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构建适于学生学习、交流的语文环境,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语文学习中的重难点,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视点。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地注入活水,它才有发展前途。《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应当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强调“面向未来,增强课程现代意识,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课程改革导向必将有力地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可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和方法,以此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给语文教学手段的改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它作为教学工具的重要性正在不断被证实。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打破“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模式,是语文教学改革的需要,是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对语文教学提出的殷切呼唤。把信息技术引用到语文教学中,具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既可以为教师提供更直观、更形象、更高效的教学手段,又可以通过文字、图象、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信息刺激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全脑开发、智力培养和素质提高等提供更有效的途径。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操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优化导入,迅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教授新课的首要环节。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生动、直观的画面,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例如,《云南的歌会》一课,沈从文在文中巧妙地将旖旎绚烂的自然景色和形式多样的云南民众的歌唱形式描绘成一幅幅清新、多姿、生机盎然的歌会图画。我在执教《云南的歌会》一课时,使用多媒体演示教学,首先呈现给学生的是音画同步的秀美的云南风景视频,它深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时,教师趁机要求学生猜一猜这是哪里的风景,说一说看画面的感受。此时,学生兴趣高涨,都争先恐后地抢着说。这样,为下一步教学中分析歌会的环境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在欣赏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受到熏陶与感染,惊叹于大自然的无雕琢的美,使自已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无形中提高了审美能力,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信息技术的使用,无疑地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它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思维空间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所能使用的备课资料以及能展现给学生的学习资料少之又少。而计算机网络技术却可以给教师提供大量的备课资料: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习题资料等等。而这些由计算机网络提供的多媒体的文本、动画、影视等视频信息与解说、音乐等音频信息,经过教师的适当筛选与组合就可以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材料。这些学习材料是文本内容的补充、延伸,它大大的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我在教授《中国石拱桥》一课时,就用多媒体展示出古今中外有名的桥以及它们名称的由来,有关桥的诗歌、俗语,桥梁的发展历史等图片或文字介绍。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把学生带到了世界各地,使他们领略到各种桥的风采,对桥梁的发展历史、建筑艺术、文化气息等有了更深入地理解,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就被打开了,一改以前学生对桥的抽象理解,而这种种设计都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
   3、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如语言讲述、挂图展示、幻灯演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然而,当信息技术与之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后,传统的课堂教学就会如久旱逢甘霖,焕发出勃勃生机。过去单靠老师口如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等机械呈现手段与之相比立刻相形见绌。利用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在突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上多媒体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重点之一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作者在描写击鼓场面时,课文没有多少直接描写动作的句子,而是通过大量比喻句,来表现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这是课文的重点又是难点。缺乏生活阅历、抽象思维较差的学生理解这些是有一定困难的。我在课前先通过网络搜索到几组关于安塞腰鼓的图片和视频,再根据课文的描述对这些图片和视频进行相应的剪辑。在课堂教学时,学生先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教师再用课件展示进行验证。学生通过看画面,听鼓声,再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沉浸在美妙的敲击氛围中,不但读得好,而且说得更好,真正做到了入情入境地读,用情用心地说,营造了热烈的课堂气氛。运用多媒体技术比以前传统教学中光听录音磁带的教学效果好得多。在这里,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对削除学生的学习障碍有十分明显的效果,使教学难点的突破变得十分顺利。
   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避免盲目滥用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大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更大自由,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探索式学习。因此,运用信息技术的前提是必须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的使用要恰当、适当,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只为课上得热闹、新鲜而忽略了教学目的。也就是说多媒体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和板书。
   第二、使用信息技术要以学生为主体
   信息技术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使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力不应全在机器上,置学生于不顾,而应时刻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该快就快,该慢就慢,该停就停,改变过去那种对学生主体地位不够重视的状况。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把信息技术当做学生获取信息、探究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从而实现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和信息技术运用的“四个结合”。
   综上所述,只要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就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能丰富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我相信,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有效整合一定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能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出一片新天地。
  
   孔国瑞,教师,现居河北内丘。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