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496

[ 夏明玉 文选 ]   

避开缺失 进行有效引导

◇ 夏明玉

   如何避开缺失,进行有效引导是一个很大的学问。就本人现在所搜集的资料来看,主要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弥补。
   一.从引导对象方面来考虑
   1.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做无根引导
   有很多老师上完课后就会气嘟嘟地抱怨一句:“这都是什么学生啊,讲得白沫直流也没有一个学生明白,真是对牛弹琴,郁闷啊!”可有的老师每次上完课都会喜滋滋地直夸学生:“天才啊,我问什么问题都能回答,太有成就感了。”面对着同一层次的学生,为什么会对学生有如此相反的评价呢?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抱怨的老师没有掌握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想想看,你让一个只有5岁的小孩理解“生命的价值”这么高深的哲理,他能理解吗?即使在当时勉强把概念装进他脑子里,但由于没有根基,也没能力去自我咀嚼消化,下一次不还是忘记了吗?
   2.根据学生的兴趣来引导,不越庖代俎
   记得听一节《青铜葵花》阅读导引课的时候,老师一上来就将曹文轩这个人介绍了一番,什么头衔啊,作品啊,目的是想引起学生对曹文轩的崇拜,从而喜欢这个人的作品。不可否认,这是很多人的相同做法,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的地方。但徐冬梅老师的一番话,让在座的老师都不得不反思这种做法的必要性。徐老师说:“你这是一节阅读导引课,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呢?那就是这本书,这本书的故事内容。”是啊,学生感兴趣的是书本,费尽心思讲那么多无关紧要的东西干什么呢?
   3.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引导,不做无用功
   曾经一个学生在课下问我,什么叫状语后置句。我指着一个句子说,这样的句子就是状语后置句。结果是学生还未懂得怎样的才叫这种句式。以貌似形象的语言去诠释学生不懂的问题,对学生来说不也犹如“日之状如铜盘”式的回答吗?“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去教学。
   4.给学生自我体验的过程,促其自我探究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到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在我的理解中,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给学生自我体验的时间。记得以前有这么一句话:“懒教师培养优秀学生。”我们暂且不讨论这句话的道德观,但其中蕴含的“懒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值得人思考的。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老师水平很高,课讲得很好,对学生也很勤奋,但学生却不那么出彩,相反,有些老师却愿意做旁观者,除了给学生讲解必要的知识点和做事方法之外,一切交给学生,而他的学生却处处表现上佳。我想这可能与教师有没有给学生自我体验的机会有关。
   二.从引导者本身来考虑
   1.作为教师,引导的时候要有耐心、爱心
   以前我有个很不好的习惯,只要我认为是花了很长时间来讲解的知识,课后学生还不明白,我就会很不耐烦,有时甚至还会小骂一句:“上课干嘛去了,都讲那么仔细了。”即使学生怯怯地说没听懂,我也吝惜自己的语言,三言两语将学生打发走,两个月下来,学生便再也不找我问问题了。但检查的时候才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掌握那些关键的知识。反思之后才猛然明白,我太缺少耐心了。现在只要是有学生讲没听明白,我都会不厌其烦地讲,一遍两遍,这种方法不行再换一种方法,指导学生理解为止。
   2.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要掌握好时机
   李其明博士正在上一节关于“平等”的哲学启蒙课,翔实的资料,丰富的内容,和蔼的教学风格,娓娓道来的教学语气让所有的学生和听课老师都沉醉其中,一组我国西北地区贫困孩子的辛酸照片,更是让所有人都泪光闪闪,之后,李校长列出了一组他搜集的解决不平等的方法让学生选择,有“以牙还牙、劫富济贫、吃大锅饭、抗议示威、对簿公堂、向富人纳税”等等形式,这个时候,一个很秀气的女孩说了一句让所有人会心一笑的话:“我认为解决不平等最好的方式是吃大锅饭,这样贫困山区的小孩子就能和我们一样生活了。”孩子的心是美的,从这一回答可以看出来,但显然这个并不是李校长想要引导的一个方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觉得李校长在这里引导的时机还没成熟,如果在让孩子选择前多加几句导致不平等的因素,让孩子的心思从那组照片中撤离出来再引导,可能孩子就会更加理性,回答也会更精彩。
   3.做老师的要不断提升自己,做一个全面的引导者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速度也相当快。要引导好学生,老师的知识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掌握再多的引导方法也是力不从心的。因此老师一定要善学习,会学习,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才能在学生面前拥抱自信,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夏明玉,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避开缺失 进行有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