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根据学生在作文方面存在的水平低、速度慢的特点,也试图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让学生在考前强化背诵高考满分作文,积累一些历史文化名人的素材,如陶潜、屈原等,再积累一些优美的比喻排比句段,学生只要稍作变通,就可以写出吸引阅卷老师眼球的高分作文。岂不知,久而久之学生的作文进入了题材单一的公式化、模式化的套路里。这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表达与交流”的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严重背离。闲处深思,在素质教育长足推进的今天,这样做,怎能不叫人深思,引人反省?所以我们要热切呼唤真实的写作。
那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真实写作的具体特点是什么呢?
首先,从注重语文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看,真实的写作就是学生的写作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必须符合学生的个性思想实际。学生为兴趣而写作,为真情而写作,为实用而写作,为交际应用而写作,总之,是有目的有所为而作。其次,真实的写作,倒不全在于所叙所写的是不是真人真事,而关键在于要符合生活的情理。陆机在《文赋》中指出,写作“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再次真实写作须以大量真实的有效阅读为前提。一些大家在这方面有很多经验之谈,像杨雄的“大抵能读千赋则能为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这些都说明“有效多读”是提高真实写作能力的基础。最后,真实的写作是一种大量、持续的写作实践活动。写作能力必须通过长时间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形成和提高。
再放眼看现在世界各国的作文教学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向,就是向现实生活靠拢,以内容为中心。像日本,语文教学贯彻的是“生活作文”的作文思想,让学生提高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力,促使学生形成主体性的人格”(《语文学习》1997年第2期)。又如美国,请看他们的高考作文题目 “认识他人是否比认识自己更容易?”“什么是你曾经不得不作出的最困难的决定?你是怎么做的?”这些都是要求考生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来写作文,对现实生活进行广度、深度的思考。总之以上这些作文思想都体现了“真实写作”的原则。
如果以“真实写作”的观点来衡量我国当今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作文教学改革,笔者认为切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变:一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去感受生活、感悟生命,让那些稍纵即逝的情景、微不足道的小事细节、漂游如丝的心绪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成为其写作的契机和切入点。二要重视大幅度增加写作实践活动量,养成经常写作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显实效。比如人教社高中语文实验课本《写作与说话》是这样要求学生的,“每周坚持课外练笔4-5次,每次不超过30分钟,每篇300-500字”。实践也证明,学生在持续训练一段时间以后,一旦养成了练笔的习惯,就由被动写作转为主动的写作,把练笔当成自己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三是要切实改变以形式为中心的作文训练模式,建立以内容为中心的作文训练体系,使作文教学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改变过去高一练记叙,高二练议论,高三综合起来练的模式。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真实作文的情景或确定一个交际实用目的,让学生有实感而发,有真话可说。四、改变作文的评价观念。我们广大的一线教师和高考阅卷的老师,也一定要做到并要做好,把“真实作文”作为评价学生作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学语文教学》(2009-02)记录这样一段令广大一线老师伤脑筋的文字:“记得去年一次考试,作文题是‘我会永远记住您’,结果写余秋雨就能得满分,而写‘太奶奶’只能勉强及格。说实话,前者留给我印象的只有‘文人青衫’四个字,而后者那个‘因患高血压而中风,佝偻着腰身,右手拄着拐杖,左手扶着椅子,在‘我’回到老家和离开老家的时候,总是站在低矮的屋檐下,一双浑浊的眼睛默默注视着我的‘太奶奶’,至今令人难以忘怀。”如此一篇“写身边人,抒个人情”的佳作,居然“勉强及格”,这不得不令我们在一线教学的广大语文教师深思,再深思。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我们要还学生一片广阔的、自由的、真实的写作天地。
万珍娟,教师,现居山东平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