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中字词是语文的基本元素,学生的语文学习是从字词的积累开始起步的。语文教材中,有时不甚起眼的一个字,往往意蕴深远、情感丰富。教学中,教师若能扣住这些看似平常的字眼,加以锤炼琢磨,才能沿径探源,披文入情,达到“见奇、见险、见新、见色”的效果,提高课堂效率。
一.在文眼处炼字——研读文本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诗眼”和“文眼”是艺术作品构思的凝聚点,是结构上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点。教师要抓住文本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文眼”,并以此为主线来解读文本;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进行文本的探究,纲举目张,辐射全文,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使之成为文本研读的关健点。如在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灰椋鸟》第四自然段中的“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时,一位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掌握句中的“投”这一字的:
师:读句子,突出“投”一字,并问:“投”字怎么理解?如果改成“飞”字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句中已用了一个“飞”字,再用就显得重复了。
师:结合文本内容理解字义,说得有理。既然改为“飞”不好,那用“投”又好在哪儿呢?
生:“投”好。因为“投”比“飞”来得快。说明灰椋鸟入林时的飞行速度非常快。
生:我想“投”一字带有目的性。灰椋鸟从遥远的西南方向飞来,就是要投入到这刺槐林里。
师:大家想想还有其它原因吗?
生:用“投”字可表现出灰椋鸟回到母亲的怀抱、回到家的急切心情。
师:大家说得真精彩!在这样的理解下,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精彩。
二.在质疑处炼字——解读文本
质疑文本,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充分挖掘文本内涵,拓展外延,不断生成问题,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问题的习惯,从而实现质疑与生成的完整化。习惯性地质疑文本,将能使学生离文本更近,有利于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主动质疑转化为主动探究,使之成为文本解读的触发点。
一位教师在上《黄鹤楼送别》时,一学生提出,课文中“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中的“伫立”可不可以改成“站立”。
师:能提出问题,好!你们再读一读,透过这个词,能感受到李白怎样的情感?“伫立”可不可以改成“站立”呢?
生:不可以,伫立是长时间地站着。
生:伫立中有李白的依依惜别之情,而站立的情感太浅了。
师:李白长时间站立,凝视着远方,这是一种怎样的情啊?
生:李白的心随着孟浩然渐渐远去,过了很长时间,依然伫立江边,极其舍不得好友离去。
师:由此看来,流不尽的是江水,流不尽的也是浓浓的情,“伫立”一词可是寄托了李白浓浓的情感!
三.在纠误处炼字——释读文本
阅读教学中感悟训练的关键是了解字词的意义和情味,只有抓住重点词、关键字仔细咀嚼、深入探究,才能更好触摸作者的心弦,感悟出句中的意韵,品味文本的情感。有时课堂语言的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恰当运用,可以成为文本释读的鲜活点。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打白骨精》时,初读课文后,请一位学生朗读,当读到“师徒们吃了桃子继续赶路。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着弯头竹杖,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这句时,学生把“闪出”读成了“出现”,被其余学生指出来了。
师:这位同学在读课文时顺便给我们出了一道题,“闪出”与“出现”只是一字之差,有区别吗?
生:“闪出”与“出现”就是“出现的意思”,没什么区别。
生:“闪出”是指迅速,莫名其妙的出现,而“出现”就是原本没有,现在有了。
师:你说得真好!谁能说得再深入些呢?
生:“闪出”形容人的动作之快,八旬老妇人动作还能如此之快,用以说明老妇人身体的健壮,动作的敏捷。而“出现”没有写出老妇人的动作迅速来。
师:看来你们把自己读进了课文,那么,老妇人为什么是“闪出”而不是“出现”呢?
生:年过八旬的老人应该是驼着背,走路颤巍巍的,可这位老妇人竟然能“闪出”,动作这么敏捷、突然,分明与正常人不一样,不会是真正的老妇人,肯定是妖精。
师:同学们真是有心人,把白骨精的这一“闪”读活了。今后,读课文也马虎不得,读错了一个字,差别可大了。
为了避免文本的误读,避免更多学生重蹈覆辙,教师在学生朗读的失误中洞察了“一字之差”背后隐藏的价值。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文意识与学习品质都得到了充分的熏陶,整个教学实践体现出浓郁的语文味。这样的“炼字”回到了语文教学的原点,彰显了语文真正的本色。
王凡娣,教师,现居江苏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