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推荐辞: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品读是丰富学生积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环节中,应给予阅读更多的关注,以期达到事半功倍之效。崔春燕老师的文章,细论品读之重要性,所援事例不仅丰富,而且分析透彻,言之成理,读罢,令人若有所思。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果不读,学生常常会只停留在对文章表层的了解,很难走进作品,深入领悟其内涵、意蕴,感受其“鬼斧神工”。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品读作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感技能去理解作品、鉴赏作品。
一.品读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一个作品,要细致品读,反复品读,方能深入理解。如学习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若粗略地读,很快能把握文章的情感内容——对侄子之死的悲痛心情,但理解到这个层次,还远远未得其精髓。若反复品读第二段,揣摩“吾少孤”“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两世一身,形单影只”,理解韩愈自幼的孤苦,与十二郎一起成长的深厚情谊,因家族人丁不旺而寄予十二郎身上的厚望,韩愈那难以言说的家族使命感,骨肉亲情便从字里行间流淌出来,动人心魄。如此地细致品读全文,始觉韩愈的悲痛之情是基于更广阔而复杂的情感之上的:悲家事不幸,悔“旅食京师”,叹未老先衰,恨小病丧命,哀后辈孤苦,疚丧葬难周。而所有的情感又在对十二郎的悲痛中融合、沉淀、深化,在琐琐碎碎的家常叙述中,至真至深之情催人泪下。品读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经受亲情的洗礼。
王冶秋在其“读书随笔”中说读鲁迅的《阿Q正传》,“这篇民族的杰作,绝不是看一遍所能消化的: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此感给我们以启迪。如第一章是序,粗略地一看也可以过去,并不影响对内容的把握,主旨的理解,但经过细致品读,会发现鲁迅多处的顺势一击,发现文章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能更深地领悟由此而显现的鲁迅的文化品格。如“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暗含愤懑写出了鲁迅对文章只写才子佳人、达官贵人这种等级观念的不满。“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原是应该极注意的”语带揶揄,表达出鲁迅对名正言顺等腐朽落后封建文化糟粕的摒弃态度。“但据结论说,是因为陈独秀办了《新青年》提倡洋字,所以国粹沦亡,无可考查了”对国人闭关落后的痛心之情溢于言表。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阿Q正传》在语言上有许多值得赏析的地方:“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不幸”“倒”“几乎”背后隐藏着世界的黑白颠倒耐人寻味;阿Q挨了赵太爷的打“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因为挨打而换来“仿佛格外尊敬”,人性中的势利、轻贱极大的展现在读者眼前,令人隐隐作痛;阿Q求爱不成去舂米“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蓬”“粗”两个字分别从听觉和触觉的角度,写出阿Q先听到竹杠敲在头上的声音,再感到竹杠接触面积的大小,就是感觉不到打的轻重的迟钝麻木,用词形象生动,富有深意,令人赞赏不已……在细致的品析中,学生品出了凝练、深邃、丰富,获得更深层的理解,提高了鉴赏趣味。
二.品读让学生正确把握作品
有些作品含义丰富深邃,不品读难以正确把握其情感。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学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急于背诵,想着完成背诵默写的任务。此时学生与诗歌之间有较远的心理距离,不能进入诗歌。我让学生不要急着背诵,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有表情地朗诵,体会该以怎样的感情基调诵读。学生一句一句地诵读,读出了音节,读出了韵律,越读越喜欢。学生以一种慷慨激昂的感情读得豪情满怀,读出了青春年少的豪迈无畏和“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情怀。此时品读拉近了学生与诗歌的心理距离,但还没有融入诗歌。于是我让学生欣赏濮存昕朗诵这篇文章的录音。听着听着,学生完全震撼了。濮存昕读出了诗歌外在的激越和内在的苦痛,一个执着、不屈、痛楚的灵魂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为那高贵的灵魂所打动,为那深沉的蕴藉所感染,完全沉浸在美妙的诗歌中,深深震撼。品读使学生与作品保持了适度的心理距离,唤醒了学生欣赏美的情怀,吸引着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品味鉴赏诗作,从而正确地把握了诗的情感。
品读还可以让学生有效地辨析作品,从而正确把握作品。如苏轼的《赤壁赋》在主客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中,流露出作者的一些消极情绪,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使得学生很难理解。那么我们不妨调动另一篇已学过的课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阅读,在对照品读中把握课文的情感。谪居黄州,作者心中充满了壮志难酬的苦闷,站在赤壁,眼见那惊涛拍岸的壮景,想起那雄姿英发的身影,内心激荡不已,渴望建功立业,豪放之情溢于言表。虽遭压抑,感慨“人生如梦”,作者“一樽还酹江月”,向“江月”倾诉苦闷情怀。整首词豪放是主旋律,苍凉只是补充。但“人生如梦”中挥之不去的空幻与悲哀,显出苏轼彼时的心境没有写《赤壁赋》时通透。《赤壁赋》中,有对曹操“一世之雄”“而今安在哉”牵发出的在今天这种逆境之中作为平庸之辈生命微不足道却无以解脱的极度哀伤,但更重要的是,苏轼从自然万物的变与不变中归纳“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获得一般的认识原理,进而认识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获得一种随缘自适、随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具有哲理的意味,是《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思想的进一步发展。通过比较品读,学生对两篇课文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温习苏轼的《石钟山记》《超然亭记》,对苏轼的人生态度可以有更全面具体近切的了解,也有益于正确把握苏轼的作品。
三.品读让学生愉悦欣赏作品
《新课标》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熏陶。优秀的文学作品凝聚着历代文学大家运用语言的高超艺术,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含蓄性、音韵性等特点,足以成为学生学习语言的典范。品读作品,感受作品的节奏美、神韵美,可以让学生欣赏作品,获得愉悦的美的享受。
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因换韵而产生的音节的跌宕起伏、因叠字而具有的轻盈的节奏、因首尾反复而带来的无穷回味、整首诗轻柔舒缓的旋律等等形式美都使学生深深陶醉。品读中一幅幅五彩斑斓的清新怡人的画呈现在眼前轻轻叩击学生的心弦,诗中那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那自由天性与自然景色相融合的飘逸脱俗意境都深深感染着学生,让他们获得美的享受。
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品读作品,“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细细体会此类语句,领会作者当时隐隐的悲愤和彷徨、深沉的孤独与苦闷交融的心境。如此的心境里作者将平日稀疏平常的事物描述得那么娇艳动人。荷塘、荷叶、荷花、月色、荷香……组成一幅幅清幽美妙的图画,不由得使人感叹那片刻的欢娱如此美妙,又如此不易。清幽美妙的画卷交织着无法诉说的复杂心境,化作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忧愁,深深打动了学生。文中典雅的语言使全文充满诗情画意。“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呈现出的荷花的晶莹剔透、纤尘不染,清新可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那跳跃的想象,若有若无的清淡幽香,让人觉得出神入化。品读作品,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神韵美,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
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强化对语言丰富敏锐的感受力和驾驭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还可以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建设精神家园等。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品读作品,使学生走进作品,使作品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崔春燕,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