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493

  

构建大语文教育实践活动

◇ 郭西花 陈 鸿

   吕淑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因此,我们要开辟广阔的时空领域,让学生在色彩纷呈的社会生活中学好语文,用母语培养高雅的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点燃智慧的火花,实实在在的耕耘和收获。
   一.立足生活,巧于积累
   1.生活——学习语文的源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单是查阅字典得不到深切的语感,惟有生活经验,把生活所得一点一点积累起来,越积越多,了解才越深刻。”生活就像一部百科全书,孩子们最先认识的是家庭篇。他们呱呱坠地以后,在爸爸、妈妈其他亲人的呵护下认识了周围的事物,然后才是幼儿园、学校以及社会。学校是小学生学习知识、积累经验的特殊时空领域。在这里,学生通过多彩的课内外活动,逐渐丰富了自己的认识,增强了感悟,我让学生回归家庭、扎根学校、走进社会。平时教会学生留心观察、注意身边所发生的一切,让学生眼能及物、耳听能闻、心中有感。
   2.自然——学习语文的捷径
   有声有色的大自然是孩子们接触生活、认识事物、发现真知的主渠道,更是培养他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广阔天地。大自然的一切会给孩子们带来欢乐和智慧。往往许多我们看似普普通通的东西,如:树枝、石子、小草、野花等,孩子们却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以至成为他们爱不释手的玩具或发明创造的基石。而自然中的山川、田野、四季的变化和风、霜、雨、雪的来临,更是让学生向往。我带领学生回归自然,精心指导观察方法,引导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作认真、细致、长期的观察,让每人备个“锦囊”——观察日记本,每周写2—3篇观察日记,一人一事、一景一物都要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观察结果。让他们与大自然“手拉手”,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积累。如:春燕衔泥、垂柳吐翠、小溪欢歌、草长莺飞……学生在观察中随得随记,逐步积累,必然会熟能生巧、妙笔生花。通过观察——思考——积累,学生不仅认识了自然,而且丰富了知识,培养了情趣。
   3.阅读——学习语文的基石
   阅读是学生间接经验积累的主要途径。由于学生生活空间比较狭小,生活阅历也较浅薄,很难辅助于学生的文字表达。大量阅读作为我们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已成为小语界的共识。胸中有话,才能表达,诗书满纶,方能习作,这是阅读的功能。多读书,可使学生的认识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逐步提高,从而对接触的文章自动进行消化、吸收。久而久之,自会达到水到渠成之境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立足生活,勤于实践
   丰富的经历是一种财富,品尝的酸甜苦辣越多,经验就越丰富,有时候经验就是能力。很多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都是在做的过程中获得的。只有把学生引向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才能切实提高实践能力。语文无处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社会生活成为学习语文、锻炼能力的最好基地。
   开发社会大课堂,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实践能力为重点,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的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学生在五光十色的大语文背景里,得以学功夫、练本领、显身手。如低年级学生试着去商店买东西,向行人问路;中年级独立看懂一种电动玩具的说明书,学会玩这种玩具;高年级上街当一回“错别字医生”,尝试为一种产品拟广告,代写书信等。学生运用已有的言语能力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提高了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能力。
   三.立足生活,广于习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若无生活,写出的文章只能是空中楼阁、堆砌华丽词藻而已。七彩的生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要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并要求他们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教学生从平常的事物中挖掘不平常的东西。
   1、走向自然,指导观察、思维
   自然之美是无穷的,自然的力量是无限的。课余,我经常带领学生爬山、踏田野、赏桃花,进行现场写作。在观察、感悟中,以自然生活为后盾,学生写出了真情实感,自然妙趣横生。
   2、贴近生活,指导观察、思维
   如果让我们把镜头对着丰富的生活去感悟、思考、发现,那么摄取的影像就会异彩纷呈,思维之泉就会奔涌而出。我们抓住生活提供的机会,指导学生观察、思考。
   “处处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社会是很好的语文学校,我们要更新观念,立足于生活,建立大语文教学体系,加快学生语文认知结构的发展,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郭西花,陈鸿,教师,现居山东青州。

构建大语文教育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