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财富,它们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我们借此也了解古代作家的人生经历和思想状况。借助丰富灿烂的古代文化,可以有效积累语言,锻炼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和思想认识,提升自己的审美情趣,健全和丰富自己的人格修养,形成深厚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价值。潜移默化中有助完善我们的综合语文素质。
阅读古代文学,我们结识了屈原,我们为他心忧国家洁身自好怀石投江的爱国情怀而感动,由他,我们又想到了爱国忧民的杜甫陆游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等等,我们为他们骄傲为他们感动,然后努力的追随他们的精神,感到了自尊与自强;认识了豪放的李白,快意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放不羁,受他感染,我们相信自己的价值,于是就会在失意时自勉“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誓要“直挂云帆济沧海”!他们的形象超越时空,震动着无数人的心弦。学会了感动,我们才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好好生活。
是谁教会我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可别忘了孔子和他的《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别忘了韩愈,“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直中绳,煣以为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还有,它告诉我们一定不能像方仲永那样有聪明天赋反而荒废学业“泯然众人”。这些,让一代代的读书人受益匪浅,也给了有追求的人坚强的精神支柱。不抛弃,不放弃!生活也因此具有了不朽的意义和坚强的动力。
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我们懂得了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与丑,什么是中华民族意识的善与恶、真与假,什么是腐朽堕落,什么是进步光明。在阅读的快乐中懂得了辩证的看待事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懂得了珍惜和把握,“亡羊补牢,尤未晚也”;懂得了愚公移山是种伟大的壮举。这一方面指导我们的言行思想,一方面也能在学业上帮助完善我们的综合语文素质,提升我们的文化价值,这种积极意义需要循序渐进的积累。当然,这里的积累既有基础积累,含遣词造句、名句名篇等,又包括语言实践运用的动态积累。
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遣词造句、名句名篇和艺术表现手法,促进作文教学是学习的又一个目标意义。众多优秀的古代散文,还有些大篇幅的文学著作,“他们高超的写作技巧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征服了读者,让人们汲取精神养料的同时,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无限”。这些作品的内容、主题、语言表达、艺术技巧以及作者的情感观点等,给读者有益的启示,如果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把这些抽象的概念进行智慧的具象化的解读,让环境烘托、对比衬托、欲扬先抑、比喻拟人、以小见大等常见而重要的表现手法能自然生动成我们个体的随心表达,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学习也就实现了它的现实意义。孟子庄子严谨的说理,生动的比喻,司马迁运用言行细节形象生动的刻画人物,苏轼情境交融的表现技巧,四大名著的各自斐然风采,其中人事,写法之妙,美轮美奂,每每让人津津道哉,欲说难休,言尽意远。
写作议论要言之有物,“要在‘为何’的思维空间中引导学生用有效的东西去填充”。这“有效的东西”,不妨就是这些作品中的感人或发人深思的人和事,以此来提高我们写作的思想性。“它们对于完善学生人格,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提高其写作的思想性大有裨益。”作文字里行间有了这样涌动的精神内涵,我们的文字会逐渐摆脱肤浅幼稚,变得内涵丰富和深刻大气,阅读的感觉会平添许多深厚而满足的味道。有多少名句以不朽的生命力为人称道,久用不俗,“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它们赋予人生力量,让我们体验到创作的快感,激活我们的情感和表达能力,实现教学的多维目标,这也是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一项意义。
择取精华,学习借鉴,内化提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就是一种美好的收获。
吕夫俭,教师,现居江苏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