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492

  

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 袁 珊 罗秋红

   中学师生普遍认为文言文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难学,教师难教。其实一种课型的把握不但需要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讲解,而且需要学生的默契配合,学生与教师的默契程度大部分则掌握在教师手中。在教学内容上,面对一篇文言文,教师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仔细研究,制定详细的教学方案,在此基础上,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对上好一堂文言文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学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份额,在中考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质量一直不容乐观。在新课改的有利形势下,如何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质量?我在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生涯中,几经曲折,几度探索,以下谈谈自己的教学见解。
   一.了解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就语文课堂教学现状而言,文言文教学是素质教育比较薄弱的环节。传统教学中“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被许多教师奉为至宝,在学生方面却异化成为令人头痛的紧箍咒。“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中:重文言词句解释,轻文章思想情感的感悟;课堂教学结构呈涣散状态,说到哪里算哪里;教学的流程方式机械、刻板,缺少创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特点,用同一种模式组织教学……这种课堂教学导致教和学的脱节,缺少探索与研究,缺少师生的互动,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思维,遏止了学生的创造力,令中国传统文化的名篇沦为学生难以接受、甚至拒绝接受的“残羹冷炙”。
   二.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1、没有深入透彻把握教纲要求。2009年《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规定:“6、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推荐古诗文背诵《论语》等共20篇。显而易见,教学大纲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程度上都减轻了学生负担,降低了难度,注重了朗读背诵及对基本内容的了解,而对实词、虚词的含义,对文言文句式及翻译不再作要求。
   2、没有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老师在传授中,老是站在教师教的角度,而没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接受能力等因材施教,将自己所知倾囊相授,恰似拔苗助长,违背了教学规律。当然,这也是应试教育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必然后果。
   3、死守传统的串讲模式。老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死守传统串讲模式,一个字一个词的挖掘,由字而词,由句而篇,使一篇优美的文言文赏析变成了简单的填鸭式满堂灌,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名之曰“博闻强记”,但实际上,学生在学习中丧失了主体能动性,反而会因学习过程的枯燥呆板而丧失兴趣,导致事倍功半的结局,当然离事实上的“博闻强记”的效果就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
   三.探讨新途径,构建高效课堂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崇尚诵读的佳话
   重视朗读吟诵。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老先生也特别强调文言文要吟诵,他说:“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诵读可以培养语感,熟悉词汇和句式,体会语言中的思想感情。从纠正句读到有节奏,最后抑扬顿挫地表达感情,这不仅是积累语言的过程,也是一次审美过程。
   2、理解文章要结合考点,把握重难点
   古今汉语差别较大,在学生诵读感知的基础上,教师的疏导讲解必须及时跟上,变学生的机械性记忆为理解性记忆,严防笼统不落实处,误人子弟。一是要解决字、词的问题,包括直录不译的词、不译不录的词、需要翻译的词、词的活用(使动、意动、为动等);让学生根据考点自己判断需要积累的字词,比老师灌输效果要好得多。二是解决句的问题,包括一般句、特殊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判断句等)。疏讲提倡字句落实,但侧重点应当是讲好关键性词语,力求避免平均用力。教师力求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常言说“举一反三”,力求达到用教本上的名篇这个“一”,让学生将来“无师自通”。
   总之,中学文言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文言兴趣与文言的阅读能力,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学。教师要制定计划,整体安排;要努力改进教法。当然,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只要我们不停地探索,教学效果一定会不断地提高。
  
   袁珊,罗秋红,教师,现居湖北咸丰。

中学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