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500

[ 陈 芳 文选 ]   

语文课堂因点拨而精彩

◇ 陈 芳

   从教法角度讲,传统课堂之所以“沉闷乏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点拨”;课改新课堂之所以“生动活泼”,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强调“点拨”。点拨,从表面看,是一种应用层面的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从实质看,是一种主导性和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体现。而从学法层面看,它又是一种尊重学生学习主人公地位的教学方法,是一种主体性教学原则的体现。语文新课改课堂,正是因为学生主体性原则、教师主导性与启发式原则的实施以及点拨式教学法的普遍使用,才带来了课堂的活跃、高效与精彩。但语文新课改课堂到底有哪些具体的点拨方法呢?下面,根据一线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了“举例点拨”“示范点拨”“比较点拨”“假设点拨”和“多向点拨”等五种方法。
   一.举例点拨
   点拨是为了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最大疑难可能就是对一些概念性、抽象性的内容没法立即理解,因此在这种状况下,教师就可以根据中小学生思维偏重具象的特点,用“举例点拨”的方法来启发诱导学生,从而解决学习上的难点。例如,鲁迅《拿来主义》里面的“象征主义”“阴功”等词语很抽象,较难理解。那么,教学时要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就需要用举例点拨法。譬如,理解“象征主义”,就可以通过具象的也即展示“京剧脸谱”和象征主义画作的方式来点拨学生的疑难,达到理解“象征主义”的目的。至于“阴功”的理解,就可以通过举一些古今“做好事不留名的人”的例子,让学生们去比较,从而让学生明白古代的一些人为“阴功”而“做好事不留名”与现代的一些人为“奉献”而“做好事不留名”的不同:前者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行为,是一种信奉因果报应的迷信做法;而后者是一种无私奉献的善举,是一种社会美德。上述这种举例点拨以解决疑难的方法,实际上教师们在教学中都有运用,只是用得多与少以及自觉与不自觉的问题。
   二.示范点拨
   点拨主要点拨的是思路和思维,但形象点拨的方法却不单单是“举例”,还有其它一些形象生动的方式,譬如,有时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写几个字或读一段文字都能达到启发的效果。也就是说,点拨形式可多种多样,只要能使学生受到启发,动起脑子就行。像在学生回答“愚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时,教师的一个鼓励眼神就可能让学生读解出“愚公是一个有公益精神的人”等现代阐释意义。在《有的人》朗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用变化的手势来点拨学生读出声音的抑扬顿挫。当然,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的完整朗读示范可以发挥更好的点拨作用。在纠正错别字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几个规范的大字来点拨学生书写中的错误……因为教师的示范是现身说法,亲切感人,和学生的学习情境融为一体,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思维,从而达到比滔滔不绝的要领讲解和方法指导更好的效果。
   三.比较点拨
   比较也是点拨教学的常用方法。比较点拨可以辨事物异同、人物好坏,品质优劣,从而让学生在文本疑难问题的辨析中了解问题本质,获得思维发展和学习进步。比较是对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比较的点很多,可以是语言、人物、景物的比较,也可以是思想主题和艺术特色的比较。例如,学习《项脊轩志》,在讲到“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等夫妻感情融洽、互帮互学的内容时,就可以延伸拓展,和《项链》中马蒂尔德夫妇的夫妻情以及《荷花淀》中水生夫妇的夫妻情进行比较,从而辨别出不同阶层、不同境遇中的夫妻情的不同,从而从人性的角度更深地了解文本主旨;学习都德《最后一课》也可以和闻一多的《最后一次演讲》进行比较教学,从而通过点拨,全面了解与分析这两篇文章在体裁、题材、表达方式、表现技巧、语言、主旨等方面的异同。
   四.假设点拨
   假设点拨的方法,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对某个特殊情境下的人、景、事、物等没有生活体验,不能透彻理解这些人景事物,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就可以假设这些人、景、事、物就是学生曾经经历过的人景事物,从而拉近和文本内容的距离,达到在假设点拨中解决文本疑难的目的。这种假设点拨的方法,也可叫做“模拟情境法”。例如,学习辛弃疾的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学生对“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一句往往不能很好的理解,那么在强调了“辛弃疾是济南人”,“人生最大的愿望是收复中原”后,就可以用“假设点拨法”进行点拨:“如果你是亡走江南、心系故园的辛弃疾,你在南京赏心亭赏景时,最想赏哪里的景?”学生进入词人心境,一定会得出“想赏江北景”的结论。于是,教师继续点拨学生:“那么,‘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这个词句写了哪里的景呢?写了怎样的景呢?到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这样,在包括假设点拨在内的一连串点拨下,学生就透彻地理解了这个词句,也深刻体悟到了辛弃疾“热爱中原”“心忧北伐前途”以及“痛恨投降派卖国”的复杂情感。
   五.多向点拨
   所谓多向点拨,就是在深入分析文本内容,解决文本疑难的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学习的困境,方法上的不得要领,理解上的不深不透等情况,用多向思维的方式,给学生以点拨,让学生全面深入理解文本主旨。例如,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学生都朦朦胧胧地知道这一课表达的是“爱国主题”,但对这个爱国主题又体会不深。因此为了让学生切身体悟到小说的爱国主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步骤进行多向的思维点拨:
   第一,发散思维点拨。问题:韩麦尔先生在怎样的情景下写下了“法兰西万岁”这五个大字?学生会找到“柏林来了命令”“马上要下课”“即将离开学校”等情景。第二,递进思维点拨。问题: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要在这些情景下写下这“五个”大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们会找到“不能教法语”“不能学法语”的原因。第三,聚合思维的点拨。问题:韩麦尔先生写下了这“五个”大字表达了怎样深刻的思想主题?学生们会总结出“通过最后一堂法语课这一典型事件,表达了对法兰西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无比憎恨”的主题。
   从上面的五种点拨方法可知,“点拨”实际上是点拨思维,从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难。思维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分,因此点拨思维也就是点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譬如,上述的“举例点拨法”“示范点拨法”就是一种形象思维点拨法;“比较点拨法”“假设点拨法”和“多向点拨法”就是一种抽象思维点拨法。总之,在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中,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就必须注重启发式教学原则和点拨教学方法的实施与运用。可以说,科学、熟练、有效地运用好了“点拨法”,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活跃、高效、精彩。不然,语文课堂就会回归“满堂灌”的老路,并继续咀嚼着“少慢差费”的苦果。
  
   陈芳,教师,现居湖北英山。

语文课堂因点拨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