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十四年,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对语文教学有了自己的一点心得和体会,尤其对现在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颇感担忧。老师该如何教,学生该如何学,学生的语文素养该如何提高?这些问题都摆在我们面前。
语文是知识,更是艺术,语文课堂教学就是一门艺术。教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知识,老师和学生是“施教”和“受教”的关系。如果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就像那圈中的鸭子被塞得满满的,成了学习的“机器”,课堂上缺乏一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更别提积极性了。陶公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不能简单地看待学生,要把学生看作一个人,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师生关系也应调整,变“讲堂”为“学堂”,呈现课堂教学“学”成为主体的良性局面。
其次,我们把学生看作“人”,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教学内容与形式不再局限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而是呈现出开放式状态。陶公高举“教育即生活”的大旗,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是伪教育,脱离实践经验的知识是伪知识。我们要提高学生能力,就要到生活中去。我在教朱自清《春》时,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去欣赏校园的红花绿草,去感悟前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教师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提供更多的创新机遇。教《皇帝新装》一课,我把课文编成课本剧,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每学期,我要求学生备一本摘抄本,摘抄从各处收集或剪辑来的美文,一星期收集两篇,自己加上读后感或点评类文字,并作为作业的一部分。学生对此非常喜欢,每个人都动手搜集并进行深入的阅读和分析,把文章的内容分门别类,配上五光十色的封面和生动活泼的插图,令人爱不释手。通过此活动,学生不但提高阅读写作能力,而且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大大提高了实践能力。
再次,把学生看作“人”,还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能动、创造的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性不断得到促进和发展。我们总说学生的作文平淡如水,缺乏想象力,用比喻就是“十五的月亮像个大圆盘”;总说学生课堂回答问题头脑僵化,照本宣科;其实都是老师用一些规范和格式禁锢了学生自由,我们应给学生一点空间,让学生敢说“不”。当然,我们强调给学生一点自由并不是否定教师对他们应有的教育,我们教学内容与形式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语言文字,而是呈现出开放的状态。老师的教法也可以是多样性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可以有多种理解和看法,不是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吗?何必强求一律。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我曾安排一周有一堂课专门来看课外书,学生自备书。结果许多学生没有书可看,就算看也只想看武侠、动漫类的书,这说明学生很轻视文学作品阅读,殊不知文学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多读多写始终是语文教学不变的法则。曾有一位朋友跟我说:“我不担心我家孩子语文考不好,因为他看了非常非常多的课外书,既有词语的积累又有阅读分析的能力。”原来如此。著名作家赵丽宏也在《为你打开一扇门》这篇文章中说:“这不仅是一扇知识的门,更是一扇文学的门。”足以看出文学的重要性。读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联系当前中小学教育现状,我们不得不指出,如果一代人都不读代表民族文化精华的文学名著,还谈何素质教育?想想学校现状,一所拥有二千多名学生的学校,竟然连一个像样的图书馆、阅览室都没有,难怪学生一到星期日都泡在网吧室、游戏厅里,我相信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让学生在图书馆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最重要的教育问题。我把人类宝库中最优秀的图书给自己的学生们读。”他所列举的皆为文学名著。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期待着语文教学的革新,我愿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不断去探索追求。
孔凡鹏,教师,现居江苏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