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在江苏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年底省内许多学校都利用对外公开课活动展示了本校的课改成果。这些公开课确实对新课程标准做了深入研究,不少课形式新颖,内容深刻,让不少专家和同行赞不绝口。但我们在欣喜于全省课改获得较大成功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一些叫人担忧的现象。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
一.对新课程的表面贯彻
笔者在通州听了一堂《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公开课,开课大约10分钟,老师就请学生分小组讨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各有哪些实例”,学生很感兴趣,尤其是为“传统文化”举例。学生们经过讨论,想到了很多例子,如中国结、唐诗、瓷器、泥人、古典园林、清明节等等,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课堂一下子就热闹了。虽然这堂课后来再没有安排讨论,但学生的兴致一直保持到了下课,这堂课气氛活跃得到了所有评课老师的肯定。
但让我们来看看这个讨论的题目,实在没有集6人合作探究的必要,因为它太简易了,这显然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追求一个表面的热闹、花哨,这只是肤浅的理解了新课程自主学习的精神。
现在,四人一组或六人一组的讨论形式在所有公开课中被普遍使用,讨论时教室内三五成群煞是热闹,课堂气氛就显得很活跃,但这种表面的过度活跃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学生讨论合作中的缺漏,如:唯我主义、不会倾听;不会协作游离小组群体之外等。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每个小组发言的只有一到两人,全班也就顶多十几个人,这些同学往往就是班上思维活跃,发言最踊跃的,即使不用讨论的方式,他们也会积极发表个人意见。班上还有三十几个同学得不到发言机会,这里面不乏混水摸鱼,思维偷懒的甚至不动脑子的“南郭先生”,结果是看似合作探究轰轰烈烈,但学生收获甚微,有时甚至贻误了教学的最佳时机,留下了事倍功半的遗憾,这大概就是部分老师感慨“公开课后还要给学生补一补”的原因。所以不能机械地将小组讨论看作是自主学习唯一有效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实施方式。其实,凡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都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学习方式之一,但绝不是学习方式的全部。
从评价层面上看,也不能简单地将组织形式的改变作为衡量是否实施自主学习的唯一标尺。自主学习期望着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然而衡量有效学习的标准是多元化的,它不仅呼唤课堂组织形式的开放性,更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投入。只有让学生成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收获和愉悦,才会真正把学习当作乐事,才会乐此不疲,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才能够真正深入学生的求知世界,从实质意义上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在泰州听了一堂《清塘荷韵》公开课,老师课前让学生对课文充分预习后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然后老师将其中的一些问题做成课件,串联整个课堂的教学,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出答案,最终理解课文的主题及作者的感情。整堂课就是围绕学生的问题展开,又在学生讨论得出结果中结束,似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处理得非常好。但笔者忍不住质疑,老师其实是根据自己确立的学习重点来选择,课件上显示出来的只是部分学生的疑问,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就难怪有学生在发言时忍不住提出了课件上没有的问题,而老师导的过程中一直在努力把学生的发言往自己的结论上引,甚至不惜几次打断学生的发言,学生提出的新问题他往往几语带过或干脆避而不答。所以整堂课看似学生是主体,但实质上主宰课堂的仍然是教师,学生的思维看似活跃,但实际上全在教师掌控之中,这显然又是违背新课程要义的,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表面性的贯彻。
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成为本次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但笔者以为真正的贯彻这一思想,关键在于教师要完成角色转变,在师生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学生理顺思路,完成好思维的转化。
二.对新课程的短期贯彻
新课程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基于此,教师一方面要以课本为依托,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及其综合素质,另一方面要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拓宽学生的视野。于是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注意拓展学习的广度,对课外知识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延伸。笔者印象较深刻的有一位兴化的女老师教的《淮阴侯列传》,这堂课她恰当地穿插了《史记》原文的一些相关片段和李慈铭等名人名家对此文的评论片段共18段,大大丰富了课堂的容量,体现了语文知识的广博性和语文学习的广泛性,让学生大开眼界,也让听课教师叹为观止。但是课后许多老师都有个遗憾,因为多媒体的缘故,这些名段的投影停留的时间都不长,具体内容都没有留下太多印象,那学生肯定也没有时间认真阅读、消化,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又从何体现呢?
课后笔者还随机问了班上几个学生,得知这个老师平时基本上就是就课上课,并没有这些“源头活水”的补充。那么这也是一种做假,而且这堂课还不是孤例,它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宜兴一老师的《八声甘州》最后找了两首配有苏州吴县老农古语清唱的《菩萨蛮》,让学生眼界大开,深深折服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个收尾也赢得了听课老师的满堂彩。评课时,这位老师实话实说,他上网寻找了整整一个星期,最后还是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找到并确立了这个结尾,公开课实在是件太累人的事,平时的课肯定没有这样麻烦了。
很显然,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基本功和广博的知识面,才可能在每一节课上自由地旁征博引,这样日积月累定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种变了味的公开课只是短期地贯彻了新课程的这一思想,不可能帮助学生真正“形成”语文素养,更谈不上语文素养的“发展”了。
笔者倒是建议老师们不断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不妨走一走老路子,回归到学生阅读背诵上。笔者在南师大附中听语文课时,该校的语文特级教师王栋生曾幽默地说“南师大的语文课没听头,就是读读背背”。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教他们莎士比亚戏剧的一位外国教授,一上课就让他们读,如果不懂,还要读。就这样,一堂课读来读去,终于领会了莎翁戏剧的妙处了。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很重要的。
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所以我们的公开课完全可以不用追求一些表面的噱头,切切实实地让学生自己读书,从而启动学生自己去求知释疑、感受文章的精神要旨、艺术特色、韵味风貌、情思意境。学生通过这种长期的阅读实践,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以上只是笔者个人观点,还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真心希望大家共同来探讨。
孙勤香,教师,现居江苏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