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498

[ 陈雪芳 文选 ]   

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 陈雪芳

   所谓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主要包括获取信息的感测与识别技术、传递信息的通信与存储技术、处理和再生信息的计算与智能技术等类型,是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的一门综合性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主要是指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依托,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但是目前,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对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使用没有针对性
   一些教师为了体现出课堂教学中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因此就设计了很多使用信息技术的环节,但是这些环节有时候并不需要使用信息技术。在实际听课中还发现,一些教师用了电脑,但只是把课文内容打在了屏幕上。如果是为了达到放大的效果,用实物投影仪就可以了,不用一节课都开着电脑。在使用不同的信息设备时,教师的选择往往比较单一。识字教学中有不同的重点和难点,信息技术也有着直观形象的特点,如何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根据教学中具体出现的重点难点来实施,决不可以想用就用,或不分场合不分具体环节随便使用。
   (二)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他们在智力、思维、想象、兴趣、性格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个体差异对教学会产生影响,信息技术运用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的现象。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相关内容在时间上可能比较快,例如:声音、影象、动画等,有一些学生因为反应比较慢,没有来得及看清楚,听清楚,从而没有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这一点是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应该注意到的。另外由于一些教师认为低年级学生能力有限,在使用信息技术时也会存在困难,如果让学生操作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由老师自己操作可以有针对性地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也比较容易操控课堂,维持纪律,提高讲课的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对策
   (一)有针对性地使用信息技术
   应该根据识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使用信息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切实解决识字教学中的重难点,提高小学识字教学的效率。
   (1)区分汉字语音
   南方人由于受地方音的影响,在前后鼻音的区分上存在较大困难,成为低年级的识字学习中的一大障碍。如仔细分析一些汉字可以发现一些规律。其实在低年级语文教材的编排上,编者也注意这样的规律。例如“丁”,和“目”“口”“金”“火”相结合组成的“盯”“叮”“钉”“灯”都是后鼻音,在课文练习中安排了转转盘识字的方法,旨在让学生找到形声字的规律,而“丁”是后鼻音,所以带有“丁”的字大多数都是后鼻音。掌握了这样的规律,学生往往可以注意到前后鼻音的区分。如果运用信息技术,有时可以让学生对这种规律掌握得更快,更牢固。
   (2)理解汉字意义
   低年级学生往往依靠形象直观的东西来理解事物,如果让学生凭空想象或光靠教师的讲解让他们对字意进行理解比较困难。有些汉字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了信息技术,让学生更快地掌握了汉字的意义。
   (二)注意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华国栋在《差异教学论》中提出了差异教学的概念: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学生个别学习的需求,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在低年级的识字课堂中也要注意差异教学,让信息技术的使用符合差异教学的规律,尽量适合每个学生的发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1)恰当运用直观教学
   教学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人的感觉器官参加感知活动的程度,感知教材的方式愈多,对材料就掌握得愈牢固。有些教师嫌直观教学麻烦,主要运用语言教学。由于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一部分学生也许可以理解,但另一部分学生可能并不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可以使教学更加直观,但具体怎样做,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使用。
   (2)提倡小组合作
   在目前大班教学的情况下,要使每一个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的使用中也许不大可能,而且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个人操作的时间和理解的程度也不同。如果把学生分成若干的小组进行操作,可能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低年级学生,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导分组。在小组活动进行时要对学习过程进行观察,出现问题要及时指导。
  
   陈雪芳,教师,现居浙江台州。

信息技术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