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538

[ 余旭辉 文选 ]   

谈诗歌教学中的怡情养性

◇ 余旭辉

   中华民族是伴随着诗歌成长的民族。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到现当代诗歌,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面对如此璀璨的文化,那些识见远大者,上溯诗歌教学的最早介导者与身体力行者孔子、下沿至今天的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诗歌的学习与价值。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温家宝总理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对古典诗歌广征博引,行云流水,恰如其分。尤其在谈到台湾问题时,他深情地背诵了于右任的《望大陆》“葬我于高山,望我大陆”,闻者动容。管中窥豹,诗歌的学习对于滋养性情、陶冶灵魂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如果说老年人的生活像散文,中年人的生活像小说,那么青少年更应该与诗歌结下不解之缘。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非常乐意与学生一道学习诗歌、感悟诗歌,并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些让学生兴致盎然、欲罢不能的诗歌学习方法,让学生会学、乐学,并学有所得。
   吟唱诗歌。在通常情况下,诗歌是诵读出来的,而当精妙的诗歌单纯依赖朗读不能让我们尽兴时,我便启发学生谱上得体的旋律将她唱出来。正所谓语言的尽头是音乐!事实上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便开启了歌唱形式的先河,而后来汉代的“乐府”、宋代的词、元代的曲也都是歌唱出来的。在诗歌教学的实践中,我发现吟唱的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更能体现诗歌抑扬顿挫的音韵美,更能酣畅淋漓地表达我们的情感共鸣,王菲的一首《明月几时有》拨动了多少人的情思!考虑到让学生谱曲的难度非常大,我采取了如下两种办法:直接引用现成的已谱好的曲子,如邓丽君演绎的《虞美人》等;或者是引导学生借用自己比较熟悉、意境又比较合拍的曲子。如在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李霁辉同学借用《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吟唱此诗,别有风味,赢得满堂喝彩!
   诗歌鉴赏。诗歌鉴赏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每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审美个体,他们的学识情趣、经历喜好将使他们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从而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审美旨趣,如此方能说“诗歌入心”。由于学生的知识面受限,刚开始允许学生泛泛而谈,渐久,转化为方法的具体指导,引导学生从语言、结构、立意等方面个性化解读。诗歌鉴赏的另一途径是“临诗作画”。古典诗歌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言所呈现的意象与意境都需要鉴赏者调动丰富的想象与联想才能体悟。当然这种间接性留给了诗歌鉴赏者巨大的想象空间和自由创造的余地。因此,我建议学生在鉴赏诗歌时,不妨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在鉴赏文字时画一幅恰如其分的插图。学生在插图的过程中,其实就是调动想象表达诗歌意象、营造诗歌意境的审美与再创造。
   改写诗歌。近体诗讲究严格的平仄韵律,这种体例要求创作者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反观现代诗,它相对自由的格式给了创作者更多的挥洒空间。因此,我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诗歌改创成现代诗,意趣横生。我的策略是:先就部分内容改写,逐渐发展到全面改写。既可以用现代诗改写,也可用散文改写,并通过教师示范、学生互相观摩等方式提高学生改写诗歌的兴趣与能力。
   仿写诗歌。我非常注重学生学习诗歌的活学活用,鼓励他们按照一定的结构、立意、重新选择新的诗歌意象进行诗歌再创作。它强化了学生对诗歌的结构与韵律意识,又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调动生活”的能力。在学完杜牧《赤壁》诗后,同学们进行了即兴诗歌仿写。李诚同学灵机一动,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改写为“浓雾不与诸葛便,草船借箭成空谈”,同学们闻后掌声雷动。创作者洋洋自得,欣赏者跃跃欲试,这是我所向往的诗歌教学境界之一。
   诗歌,微言大义、载德载情。教学实践证明:越来越多的同学在耳濡目染中越发喜欢上了识记、吟咏诗歌,在一吟一唱中,美的感悟尽在其中。诗歌的神韵也渐染在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在交谈中温文尔雅,在处世中彬彬有礼。我相信只要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营造诗歌学习氛围,注重诗歌的精神熏陶与德育内化,学生的精神风貌、审美品位、气质修养都会有整体水平的提升。
  
   余旭辉,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谈诗歌教学中的怡情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