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很多学生怕写作文,一听到写作文就喊头痛,有的说没东西可写,有的说不懂怎样写。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平常积累的素材少,作文的方法没掌握好,训练不得法等。针对语文教学中的这些难点,我结合自己几年来的作文教学实践,谈谈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多读写,多写读书笔记
古人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写作难的原因之一就是词汇贫乏,可写的素材少。著名作家秦牧曾说:“广泛涉猎知识很重要……,才有办法写得多姿多彩。”一部《红楼梦》包含了十分广泛驳杂的知识,可谓包罗万象。后人为曹雪芹深广的知识所折服。同样,学生如果没有广博的知识,广阔的阅历,视野必然狭小。写出来的作文就没深刻的主题,流畅的语言,具体的内容。可见,扩大学生知识面,成为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基础。而引导学生正确的,有目的去读书却是关键。
二.引导学生多写作
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的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因此,每次让学生作文前,我都要用自己的“下水”作文来引导学生,使学生从老师的“下水”作文中引发写作兴趣。这样,学生的作文兴趣在老师“下水”文章的引导下,逐渐迸发出来了。随着对作文兴趣的提高,学生写作文的信心就建立起来,作文教学的效果也就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
三.提高学生自我批改作文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的初步阶段,老师要下水示范,带学生走一程。具体做法是:①把某个学生、某篇习作片段抄在黑板上,用彩笔修改给学生看,并且简单地说明修改的理由和方法;②每次习作,有目的选若干个学生习作中的典型片断,进行评改。这样,学生从老师下手修改演示中,可以具体而直观地感知改作文的一般方法,了解修改作文的过程,使学生自己动手修改时可以仿效。
四.多积累,多练笔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时常指导学生课外练笔,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随时写下来,以提高写作能力。”著名作家老舍也强调:“写日记是学习写作的基础,最好的窍门是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是几十个字也好。”为了使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可分两步培养。
第一步为适应阶段。为了言传身教,教师把自己每天写的日记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要求学生按组轮流写日记,指导他们记下当天自己感受最深的人、景或事。再签上各自的姓名。目的是让他们相互交流评析,那些敷衍了事的学生,也从中受到激励和鼓舞。
第二步为强化阶段也是形成习惯阶段。当各组轮流写完后,同学之间也看到了彼此的长处与不足。同时也感受到日记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画面。然后要求每位学生都准备一个本子,每天坚持写日记,甚至假期也不放过。
五.多观察,写片断
观察积累是提高作文水平必不可少的环节。达尔文曾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确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应先让他们掌握观察的方法,然后引导他们去观察身边的人、事、景。例如在片断作文的《乞丐的特征》的习作中,学生通过不同角度观察,运用记叙、白描、夸张等手法,把那个乞丐的外貌、言行表现得趣味横生。这样的训练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力,也为写作积累了丰富的材料。通过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就养成了注意观察积累的习惯,写起作文来就水到渠成。
六.制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在课堂作文教学设计中,要采取民主教学做法。这种民主主要体现在:
(一)体现在教与学的民主上。这主要表现在对文章的立意和分析上。老师出好题目后,先让学生思考五分钟,然后轮流到台上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对这个文题的写法,也可以进行简短的口头作文,还要预先说明后面发言的同学不能与前面已讲内容重复,而老师则坐在学生席上边听边斟酌。学生为了表现自己的观点与其他同学不同,就会充分调动思维,努力表现自我个性。
(二)体现在师与生的民主上。教师不要只是让学生实践写作,还可以就某一类型、某一范畴的命题,让学生出题“考”老师。可以是口头作文,也可以是书面作文。通过老师写“下水作文”,在文中显示自己的个性魅力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勇气。
顾丽莉,教师,现居江苏高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