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503

[ 洪孝添 文选 ]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堂提问设计

◇ 洪孝添

   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如何导呢?他说“一要提问,二要指点”。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在课堂上运用“提问”来启迪学生的心智,引导学生获得知识。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部分,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更显重要。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提问已不仅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调节教学进程,也不只是为了理解教学内容、学习知识、启迪思维,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探讨与解决问题,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从而让学生的学习真正“活起来”,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然后再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
   第一,在关键处设问。所谓课文的关键处有两层意思:一是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关节点;二是指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难点。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关节点设计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就能提示中心,并且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所谓难点,其实是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就此提问往往能引起学生思维,产生认知的兴趣。如在学习《孔乙己》时,可针对课文的难点问学生:课文几次写到笑,各有不同的含义。其中有些人是以哄笑取乐。设问:为什么那些人对孔乙己这样一个不幸者嘲笑、取乐呢?学生经过深思明白了:封建等级制度和封建思想的侵蚀,使民众麻木不仁,分不清压迫者和被压迫者,意识不到自己同孔乙己一样受着统治阶级的奴役,反而以嘲笑更不幸者的孔乙己为能事,为乐事。经过一问一思一答,学生对小说的主题就自然明白了。
   第二,要在具有思维价值的细微处设问。语文教材的选文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优秀作品中的一个标点、一个词语、人物的一个细小动作,一句似乎无关紧要的话,往往都能体现出作者的匠心,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我们可以在这些容易被学生忽略而对表现主题有密切关系的细枝末节处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探微发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在赏读《天上的街市》时,诗中有这么一句话:“你看那朵流星,怕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我问学生:“这句诗中的“朵”是否用错了?如何理解?”我又启发性地提出三个问题:“‘朵’是一个量词,一般用来修饰什么?”学生回答:“花”。“花会带给我们什么感觉?”“美。”“诗人用‘朵’来修饰流星,说明流星与花有相似之处,相似点是什么?”学生思考领悟到:“流星”和“花”一样美,这个“朵”字不仅没用错,而且用得很恰当,很形象,很有艺术性,符合诗歌语言优美的要求。
   第三,要在文中看似矛盾之处设问。课文中有许多从表面看存在矛盾的地方,在此处设问,通过提问直接引进矛盾的对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学《孔乙己》时,文章最后写到“那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我提问:“大约”和“的确”是一对反义词,一般情况下,在同一句子中使用会出现自相矛盾,可鲁迅先生为什么这样写?我提醒学生要紧密联系孔乙己的处境和遭遇来思考。学生经过一番思考、讨论,明白了这样写的作用:因为没有人亲眼看见或知道孔乙己的死,所以用“大约”。因为在上文写到孔乙己被丁举人家毒打致残,加上世态炎凉,人们冷酷无情,天气的寒冷,他身无分文,这一些必定把孔乙己推向死亡之路,所以用“的确”。这样写,越显当时社会的腐朽,世道炎凉,把小说的主题表现得更加深刻而含蓄。
   第四,在容易引起联想、想象处设问。教材中有想象性文章,课文中有许多省略和空白。让学生对这些文体、空白、省略进行想象,有利于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学生对这样的提问往往很感兴趣,并且会产生一些想象。如在讲解《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皇帝游行结束后,回到皇宫他第一件事可能会做什么?”学生们展开想象,纷纷回答。一种种不同的有趣答案,展现出学生那精彩纷呈的想象,加深了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学生在思考、探究、发言过程中,不仅拓展了思维的广度,而且学会了结合现实中人的理性思维进行综合的分析,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也是实效课堂提问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实效课堂提问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课堂的殷切呼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洪孝添,教师,现居福建南安。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堂提问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