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466

  

作文教学个性化的内涵特征

◇ 李 刚

   一.作文教学个性的内涵
   1、个性的内涵
   一般来说,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对个性下过不同的定义,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个性应该指的是一个人的独立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作文的内涵
   《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这是作文性质的定位。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同时写作是一种技术;有所积蓄,是一回事,怎样用文字表达所积蓄的,使它恰到好处,让自己有倾吐的快感,人家有情感心通的妙趣,又是一回事。依理说,心中有所积蓄,自然要说话;感到说话不足行远传久,自然要作文。作文以表达所积蓄的为目的。”
   3、作文教学的内涵
   作文教学这个概念的重点在“教学”,“作文”在此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教学的目的,即作文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作文。“作文教学”与“作文”是两种不同的行为方式。“作文教学”是师生为完成作文任务而共同参与的互动交流的团队行为,而“作文”是学生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独立的个性化行为。
   4、作文教学个性化的内涵
   作文教学的个性化是指能够充分反映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教学优势、教学经验以及个性心理特征与倾向性,并能充分体现其创造性的一种理念。
   二.作文教学个性化的特征
   1、教学思想的个性化。每一位老师的知识储备、生活阅历、教学经验等各不相同,所以,选择的教学思想也就显示出个性特征了。例如,有的老师一直崇拜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在作文教学中坚持“生活化”,即把“生活”作为写作对象,反映生活真实。有的老师偏爱张志公先生的教育思想,让学生去吟咏体味,即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动脑子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更深刻的印象,获得更大的益处。有的老师始终践行吕叔湘先生的教育思想——“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2、教学内容的个性化。作文教学需要明确的第一个问题是“教什么”,即内容问题。由于作文是表达学生“自己”的见闻、感受、认识的,“自己”的就是个性的,所以,作文教学不像阅读教学那样有一套广泛适用的教材,它因地因时因人而异。要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理念,教师就必须给学生最大的空间,让学生写自己最熟悉的人、事、景、物,体现内容的个性化。
   3、教学目标的个性化。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标准。教学目标具体而精确地表达了教学过程结束时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任务,由于它是预先设定的,故而也是衡量教学任务完成与否的标准。教师之间的实际差异与班级之间的实际差异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差异,这种差异性就是个性化。
   4、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种“无定法”的观点就说明教学方法的个性化。
   5、教学手段的个性化。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与传统教学手段相对而言的。作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这些实践,选择哪些手段为教学增光添彩,完全是教师自己的独具匠心。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作文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作文个性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S[2011]GHBZ14)子课题。
  
   李刚,教师,现居甘肃会宁。

作文教学个性化的内涵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