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老师有句名言:“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的思维火花,好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精彩的导入就是一堂好课的“第一锤”,是辅助课堂教学的一种有力有效的手段。如果教师的导入或创设情境、或活跃气氛、或巧妙设疑,拨动学生感情的丝弦,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启迪学生创造的智慧,那么这堂课就已成功了一半。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大多语文教师积累了丰富多样的导入方法,在备课时更是精心选择和设计,因此出现了很多值得称道和学习的案例。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课堂导入还存在着两大误区,如何走出这些误区也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误区一:教师导语主题先行,限制学生的思维
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快速而正确的阅读方向,不至于多走弯路,有些教师导入时就把文章的主旨呈现出来,似乎是开门见山、准确简明,其实只起到了限定学生思维趋向的牵牛鼻子的作用,使学生失去了独立发现和创造的空间,不能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所以教师的引导反而成了一种束缚,牢牢拴住了学生思维和情感的“野马”。
例如有老师导入《病梅馆记》,先是师生共同朗诵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然后教师讲述:清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大力摧残知识分子,严酷禁锢他们的思想;龚自珍非常愤慨,他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才”以扫除“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所以就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下了《病梅馆记》。这导入既揭示了创作意图和主旨,又挑明了写作方法,让一切皆“入我彀中”,以教师的一元阅读代替学生合理的多元解读,学生带着预设的内容到文本中对号入座,哪里还有自己的个性赏读和独特发现?更不要说实现“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的现代阅读教学目的了。
再如教学不易理解的古典诗词,教师往往开始就要把创作背景和表达的情感告诉学生,以便他们快速理解内容和感情。有老师导入《声声慢》,在交代了李清照的创作分前后两期后,即明确该词是表现作者晚年寡居时的凄凉处境的。有了这些最基本最主要的东西,不用读词就已把握了总体面貌,致使学生不是通过品味意境和语言去领略词人的思想感情,而是往词里套用现成的答案,为已有的结论找佐证。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如何发展?品读诗词的能力又怎么能提高呢?
误区二:教师滥用导入,或与文本联系不紧,或不明主次喧宾夺主
有些导入只求激发学生兴趣,看似课堂气氛很活跃,实则为导入而导入,或与新课内容联系不大,或喧宾夺主,拐弯抹角,使学生迟迟不能接近文本,产生了负面效应。
如教学庄子的《秋水》,有老师从标题入手,先让学生用词典查“秋水”的意思,学生回答:“比喻人的眼睛。”老师半开玩笑地说:“那我的眼睛也可以说是秋水啰。”同学们都说“不可以”,“为什么?”“它是多指女子的,如望穿秋水。”老师就顺水推舟说:“那么,这篇文章看来是写一位美丽女子在等待着什么人,站在门口或窗前,望穿秋水,看到了那人就暗送秋波吧。”其实,“秋水”在这里不就是秋天的河水吗?大可不必故弄玄虚,绕个大弯子。这样的导入徒费时间,缺少实效性,倒不如没有的好。
再如一老师教学《我有一个梦想》,先让学生回答一个问题:你的梦想是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拥有一台笔记本电脑,考上理想的重点大学,让一生辛劳的父母过上幸福的生活……可是,教师对学生的多种答案不置可否,就跳入了下一环节。应该说这导入还是有一定创意的,但却没有和文本发生应有的联系,效果可想而知。
同是讲这一课,还有的老师洋洋洒洒,从美国的一些名人比尔·盖茨、麦克尔·乔丹、林肯……一直讲到“9.11”,或让学生大谈对美国社会的认识。学生似乎听得有滋有味,说得滔滔不绝,殊不知这导入不仅没把学生的思绪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反而转移了其注意力,使其迟迟不能进入文本。这只能说教师在卖弄才学,哗众取宠,或根本不明白课堂导入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分不清宾主关系。
语文课堂导入怎样才能走出上述的误区呢?首先必须明确导入新课的目的性和必要性,即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是为教学目标和重点服务,都要与讲课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其次是要具有科学性。违背了这些,无论多么生动有趣,都不足取。所以,有效的课堂导入应是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结合,除了能够激趣外,还要善于激疑,打开思维之窗,启动认知之门,迅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兴趣盎然而又快速地接触文本,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对策一:导语要富于启发性,避免用结论诱导替代学生的自主体验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与鉴赏”部分明确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第斯多惠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提升学生的自主体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教师导入时对文本要避免用结论性的判断,要多设疑质疑,而且问题的设计要有创造性,能引发学生深层思考,有可供发挥的空间,真正起到一“问”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如学《琵琶行》,可先欣赏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千古知音最难觅”,当钟子期神奇地领悟俞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俞伯牙怎能不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士为知己者死,琴为知音者弹,因此,俞伯牙会在钟子期死后摔琴。能感受琴声的人尚如此之少,若用文字把音乐的技法及感受表达出来就更难了。你知道大诗人白居易如何用生花之笔来描写美妙却无形的琵琶声吗?此导入可说是一石三鸟:一是用动人的音乐把学生带入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二是故事暗合诗歌的内容,白居易可谓琵琶女的“知音”,所以听了琵琶曲才会“泣最多”“青衫湿”;三是设计的问题关涉文章的主体部分和写法,直击学习重点。
对策二:导语要以旧引新,促使学生认知有效迁移
“组织者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目前的课题之前,在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和他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它们的桥梁。”(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导入的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新知识间架起一座桥梁,有效促使学生的认知行为或认知技能发生迁移,使之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好的导入要符合思维规律,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温故而知新”,由浅人深、由低到高,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热点”,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例如导入《故都的秋》,古往今来,咏秋的名篇和佳句举不胜举,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背诵,并进行分类: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肃杀和凄凉,抒发了深深的悲秋之感,如马致远的《秋思》;而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烂多彩,寄寓了浓浓的赞秋之情,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和刘禹锡的《秋词》。同是面对秋天,为什么作者选取的景物和感情会有这么大的区别?让学生明白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景物之间的关系,从而很好地领悟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特点。其它如《荷塘月色》的导入可回忆古人咏月咏荷的名句,《归去来兮辞》的导入可联系《桃花源记》等。
这种以旧引新的导入方法,使学生从已知扩充到未知,从旧知延展至新知,有助于他们建立认知框架,并且自然过渡,顺理成章,无疑是很有效的。
对策三:导语需精雕细琢,简捷有度
无论哪种导入,都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所以不要滥用,要导之有度,精雕细琢,力争用最简捷的方式和最短的时间,迅速而巧妙地缩短学生和老师以及文本间的距离,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教学目标上。
例如《祝福》的导语:有人说祥林嫂是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先在春天里死了丈夫,继而在春天里死了儿子,最后又在春节的祝福声中死于寒冷的雪地。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祝福》,看看这篇小说是怎样演绎这个发生在春天里的人间惨剧的。简洁的语言即直触了文章的焦点。莎士比亚有句见解非常深刻的话:“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这是设计导入时需认真思考的。
对策四:导语可由学生参与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新课程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强调学生是学习、认识和发展的主体,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课堂伊始也不能只是教师个人的“演示台”,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行设计课堂导语,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切入学生的生活经验系统,基于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智慧发展水平,使学习成为自觉自愿的行为,是体现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好方法。这样做既督促了学生预习课文,又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形式新颖多变,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风格又让人耳目一新,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语文课堂导入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创造。高尔基曾说:“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所以,我们不能等闲视之,随意为之,要不断探索,运用智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敲响课堂导入这“第一锤”,使之犹如一部乐章的沁人心脾的前奏,一篇小说的引人入胜的开头,一出戏剧的摄人魂魄的序幕,从而收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单淑英,教师,现居河北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