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和良好民族习惯的总和,她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精神保证,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中国文学和语文教学历来有“文以载道”“文道并重”的传统,《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
一.诵读诗文,崇美尚德
中学课本中的文言文、古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经典的古诗文,不仅韵律流畅、节奏鲜明,而且文词优美、简洁凝练、寓意深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与精华,语文教学应深挖中华经典文化品德教育内涵,向中华经典文化要教育,向中华经典文化要素材。
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谭嗣同的《题壁》等爱国诗词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我们可以用“怒发冲冠,凭栏处”培养他们精忠报国的伟大情怀,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树立他们只取丹心不畏死的高尚品格,用“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教育他们继承和发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读《五柳先生传》,让学生体会到了陶渊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精神境界;读《论语》,学生知道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把它当作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座右铭;读《木兰诗》又感受到家庭的责任和国家的安危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挖掘课文,悟美思德
语文教材是民族文化的凝聚点,始终保持着民族传统的思想道德的丰富内涵。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感染,心灵得净化,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懂得是非曲直与美丑善恶,并依此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就必须在语文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挖掘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并且融于教学活动的始终。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启发学生思考发言,一场“移山还是搬家”的讨论,使大家取得共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体现了一种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我们伟大的民族才能在广袤的塞北大地开采出石油,正是这种精神我们才能在群山峻岭中凿出红旗渠,正是这种精神我们才能自力更生实现“两弹一星”的梦想。这都是我们中华民族不畏艰难的精神所至。作为未来的建设者,更需要继承这种精神,在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中大展宏图。
中学语文教材中以传统美德为题材的课文还有很多,她们生动而真实地记载了我国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例如《背影》《散步》《劝学》《送东阳马生序》《陈太丘与友期》等,这些课文以传神而富有强烈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展现了丰富独特的传统美德教育内容。
利用好这些课文,就能潜移默化地滋润学生心田,使他们逐渐摆脱低级趣味而产生高尚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才会使他们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继而产生积极向上的动力。
三.写作训练,绘美歌德
作文体现着学生的个性及其内心所思、所想、所感,学生要写好作文就要了解有关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等方面知识,就要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这样无形之中他们就走到了从历史到现实的继承和发展之路,在比较鉴别之中,传统美德的精神犹如种子默默地播种在他们心底,直到开花结果。因此,围绕传统美德教育,丰富学生写作素材,进行作文教学是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传统美德故事成为写作的素材,被学生熟知并运用。如李白改邪归正归功于铁棒磨针的启示,而这种持之以恒的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重要材料之一。如学习《记王忠肃公翱事》时,我设计一道作文题“王忠肃公,我想对您说”,学生列举古今清政廉洁之士,鞭笞今时贪官污吏,使清政廉洁的意识植于头脑,深入骨髓。可以说无数传统美德都可以入题作话,通过学生创造,形成优美精深的文章,洗涤学生的心灵,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提高其思想深度。
语文教学是一片纷繁而肥沃的土地,它培养着智慧,孕育着品德。为了造就具有良好品德修养的社会人,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让语文教学为德育教学提供不竭的源泉;我们挥洒一腔汗水,在语文教学中让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孩子们的心里。
熊惠,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