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本应是一门活的艺术,然而现实却是大多数课堂非常沉闷,学生厌学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如何走出困境,研究性学习无疑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我觉得真正的研究性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习上,更应该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强调对学科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学习的过程与学生的体验。
一.实践出真知
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强调“发现”“提取”“收集”等行为词。我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发现问题、搜集资料、策划活动、调查访问等。在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例如:初二教授完第二单元后,先从课本《向沙漠进军》《死海不死》中所讲述的环保知识入手,提了几个简单的环保问题让学生去思考。经过讨论,学生普遍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然后结合语文第三册的语文实践活动——社会采访与写作的知识,指导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社会采访。在选择采访的内容时,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问题入手,如为什么会有休渔期,我们家乡有哪些污染源等等。调查实践,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获得亲自参与活动的体验。最后学生们写了不同形式的调查报告,如黄颖同学的《爸爸也有假期》、王颖颖同学的《是谁在破坏环境》等都获奖了。由于身临其境,亲自参与,学生的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渗透了沉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
二.合作得成功
合作的意识及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分享”“合作”“沟通”“组织”等字眼。我们在组织活动时,也刻意的为学生提供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舞台,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在教完《愚公移山》这篇文章后,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一下,这样的效果并不理想。而我让学生分成小组,搜集自己感兴趣的古代寓言故事,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本剧的编演,让学生利用活动课的时间自己创作剧本,选导演、定演员、制道具、配音乐等等,甚至连排练的场地都要自己想办法,让所有的学生都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活动中来。两个周以后,全班共演,最后卜凡超小组表演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获得了最佳表演奖。他们小组四人听到比赛结果时,高兴得抱在一起,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比得奥斯卡奖还高兴呢。
另外还结合课本,组织了“让童话人物走上舞台”“声情并茂诵文章”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明白每一项成果的取得,都是和他人合作的结果,演出成功更是全体同学心血的结晶。久而久之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喜悦,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合作的意识就会慢慢培养起来。
三.关注塑人格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古代对寒窗苦读的学子的描述,但现在情况改变不大。为了培养学生的关注意识,我们首先引导学生从关注家庭入手。在学习了第一册第一单元后,我利用父亲节、母亲节的有利时机,组织了例如“照片后的故事”“给妈妈的一封信”“偶像爸爸采访录”等活动。学生从小事的调查了解中,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在体验的同时萌发自己的爱心。只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到这些情感,阅读文章时学生才能产生共鸣,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感情,同时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观。
其次引导学生走出校门,留意社会。我们组织了“喜看家乡新变化”的调查研究活动。让学生几个人一组,自选角度进行调查,学生自带相机,手拿采访记录,工厂、农村、学校、海边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在亲身体验中学生们深切的感受到社会的日新月异。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激情四扬的文字也随之诞生了。
爷爷脸上的古铜色,是海风和太阳的馈赠,小舢板是他相伴一生的老朋友。爸爸红光满面,是现代化渔民征服大海的见证,更是生活丰衣足食的缩影。——慈宏伟《爷爷和爸爸》
另外还结合第五册的语文实践活动“寻找家乡的名人”等内容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的变化,思考产生的原因。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和社会的脉搏一起跳动,培养了关注的意识,形成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总之,课内与课外齐飞,综合与研究一色。我们应将研究性学习和语文实践活动有机融合,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处处渗透综合性学习的意识,让语文真正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沃土。
车玲燕,教师,现居山东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