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461

  

浅谈我的作文教学法

◇ 杨 晓

   作文是使用文字表达思想的一种技能,作文要合乎规范,符合人们一般认识事物的习惯,要准确合理甚至创造性地、艺术地表达,并在多次的训练中形成习惯养成能力。下面是我指导学生作文训练的一些做法,即“明确目标——激起兴趣——典范引路——技法提炼——佳作(或病文)共读——修改升格”。
   一.明确教学目标——为作文训练找准点
   我们现在的作文课,大多是老师布置个题目,提几个要求,然后是学生“独立创作”,教的成分很少。作文的规律、方法和技巧,需要学生自己慢慢领悟探索。很多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是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只能找几本作文书拼凑嫁接,说一些空话套话假话。学生不会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不会对生活进行梳理、记忆、思考、升华,更不会对平凡生活进行审美表达,在学生看来作文是游离于生活之外的冷冰冰的系统,是与我无关的,所以只能是凑、抄、套被动应付。基于此,我认为作文应该有序列有目标的训练,一次作文课的目标要明确具体而且单一,它要切实解决学生某个方面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真实的情绪、需求和倾向。目标设定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解决其疑惑。目标设定还要难易适度。每节作文课一个能力点,日积月累。长此以往,作文的知识能力点,从审题到构思到运笔成文、修改润色,每部分在作文课的反复训练后都会迁移默化沉淀为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上《聆听自然——一花一叶总关情》的作文训练时设计了这样两个目标:1、写景状物时能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细致地描绘,让身边触动心弦的一草一木展现出自己的色彩。2、抒情议论部分要由浅入深,突出文章主旨,自然而然地升发自己独特的感悟。
   二.激起写作兴趣——为作文训练找动力
   “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语文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的学科,应密切阅读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将生活的“活水”引入作文教学的课堂。让文章中作者渗透的真情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曾经的生活体验。以学生现有的生活体验为教学起点,作文教学立刻就会显得直观、生动和有用,作文课在学生眼里就会变得有价值,值得参与,也就会出现以我手写我心,以我手写我口,以自由之笔,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表自在之趣,会彰显他们真实的个性。作文也就成了一种快意的自我传达,成了舍我其谁的个性张扬。如在教学让学生学会运用生活化的典型细节来表现校园生活,使自己的文章细致生动感人时,我让学生从写作的角度读乔叶《坐在最后一排》:
   “小脑瓜想什么呢?”她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是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性的雷霆暴怒,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
   “这些句子都是你自己造的吗?”“嗯。”“非常好,很有想象力。‘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你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
   “有时候春天来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她没有说话,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头,走上了讲台,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了造句。那半个小时的时光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我想我当时肯定有些晕眩和迷醉了。直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借练习册时,我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地把练习册塞进书包里──要是让同学们看见那上面大片大片的空白区,我该多丢人哪。”
   文章中亲切地“弹”,轻柔地“笑”,轻“拍”我的头,这一系列的典型细节刻画了一个和蔼可亲、温柔善良、教学有方的老师。在学生几年的求学生涯中肯定会遇到这样那样的老师、同学、朋友,有过类似的经历。类似的生活体验会唤醒学生含苞欲放的灵性,拨动学生喷薄欲出的情感,让其焕发出生命的美丽!2008级3班一生在作文《那一刻,幸福像花儿一样绽放》中写到:
   “现在”你顿了一下,侧过身来,用食指在空中划了一条开口向上的抛物线,然后望着我说,“现在就像抛物线一样,你正到这儿”,说着指了指虚无的谷底,“哎,到中考时就嗖的一声上去了,准错不了,你说呢”?
   我一愣,呆在那里。对啊,现在我要从谷底爬上来!我抬起头,欣然一笑,只见笑意便攀上了你的眉梢、眼角。我欢快地喊了一声:“我明白啦!”冲你摆摆手转身跑上台阶,又蓦地停住,回过头来,只见你在原地笑着,那一刻我看见碧蓝的天空和一簇娇嫩的迎春花,还有笑的比花还灿烂的你。
   我突然感到幸福就像春风一般涌来,将我密密包围。原来,有你的地方,幸福之花遍地开放!”
   三.典范引路——为作文训练找好例子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技巧。”那么我们不妨来给学生选择恰当的范文,经典作品(如乔叶《坐在最后一排》)或优秀作文,或下水作文,从已设定的教学目标角度进行详细解读,并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写作指导。所谓典型例文,就是能够集中体现所要讲的作文理论。恰当的例子应该是简单易懂或者学生熟悉的。因为学生熟悉的作品,从写作角度重新阐发,既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易于接受长久记忆,还加深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当然例子只是载体,从中得出的作文技法才是这节课的目的。
   如我在上《温暖亲情——唱响心中那首不老的歌》的作文训练时设计的目标是:如何选择最佳角度表现人物的性格和感情特征。首先我告诉学生写文章善于选择角度者,则可能自成高格;不善于选择者,往往流入下品。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选择了一个最佳表现角度——“背影”。一般写人物较多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背影》则另辟蹊径以包含深情的笔触全力书写父亲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绝。那文中“背影”出现了几次?又是怎样突出“背影”的?教师的问题一抛出,学生再次从写作的角度细读《背影》探求作者独具匠心的布置。第一次写背影开篇点题“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显出背影非同寻常的意义。第二次是背影的特写镜头,刻画得十分精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之前作者先做了铺垫,一处说“父亲是一个胖子”,一处写他的衣帽——“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两处肖像描写安排在描写背影之前,是让读者把它们跟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起来。用细节描写将背影定格后,再用自己的情感反应去烘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感情的强烈表现将这个背影烘托得格外感人。第三次写背影是分手后伫望着离去的父亲,百感交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泪又来了。”第四次是末段回顾父亲这些年来的境遇,回顾这些年来的父子关系,最后又落脚到背影上来,与开头呼应:“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像一尊塑像似的矗立起来,完成了形象的定格,永存在读者心中。
   巧选角度,突出背影是这篇散文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那么你的作文选择什么角度来表现人物?又如何用特写镜头来细致地刻画人物?怎样用线索串起材料,使文章生动感人?相信学生会深入地思考、比较、取舍,断然不是那种拿起笔就写,写完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文。当然,典范引路的目的依然是为学生独立操作降低难度,搭建平台。最后放手让学生独立操作,完成作文。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复制作文“依葫芦画瓢”而是教师授之以渔,把作文的规律、方法和技巧交给学生。
   从意在笔先的写作冲动到谋篇布局的深思熟虑,经过由浅入深的构思过程,最终付诸笔端。典范作品起引领作用,对范文的解读和重建激起了学生的灵感,打开了学生的生活之门,让学生举一反三,从中快速习得各种写作技巧。从由借鉴转化为创新,从而创作出具有较高艺术境界的文章。
   四.修改润色——为作文训练锦上添花
   《课标》指出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意识,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我认为选择典型作文,课堂集中评改,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教师快速阅读作文给等级写简单评语,筛选出三四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印刷给学生,用一节课师生共同边读边评边改总结共同问题,提出修改方法,下一节课学生自改,然后将修改后的作文自己在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四人小组推选出1-2篇优秀作文编成班级优秀作文集,(当然,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目标的达成度是不一样的,在其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予以表扬,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本组成员写出对作文的具体评价。这样不仅调动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还把竞争机制健康地引进教学领域。这种方法省时省力又高效,还调动起学生写作文和改作文的积极性。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我的一种需要,使之乐此不疲。
  
   杨晓,教师,现居山东济阳。

浅谈我的作文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