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性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反对教师的固化预设,提倡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是一种互动的、多元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形式。生成性教学并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高度关注人的教学思想。关注生成就是更深切地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的完整性、丰富性和自主性。对人的关注,是生成性教学思想的核心所在。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构建动态生成课堂呢?笔者尝试如下。
一.做学生兴趣的激发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情感或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物,便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探究它,会乐此不疲地去干,所以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关键的。例如在上《两小儿辩日》一文时,笔者根据学生不同的爱好和特长,确定不同的探究主题,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主自愿地选择,甚至让学生自己确定探究的主题,如“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等学生感兴趣的题目。结果,学生们探究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纷纷进图书馆查资料,学习热情高涨。最可喜的是那些成绩不佳,但在某个方面有一计之长的同学也得到了成功的机会,一旦有了成功的喜悦,兴趣也就慢慢产生了。所以教师应适时把握学生兴趣的激发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做课文内容的拓展者
结合具体课文,抓住学生兴趣着眼于课文内容的拓展,把学生由教材世界引领进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例如教学课文《燕子》一课后,学生对小燕子兴趣盎然、意犹未尽,笔者顺势引导开展了以“燕子”为主题的综合活动。课后笔者引导他们去搜集带“燕”字的词语(成语)、古诗、名句、歌词、春联或人名、地名、物名等。他们翻阅词典、辞海,查找对联,摘寻诗句歌词,到各班去搜集人名,进商店市场记录“燕”名品牌。教学由课堂走向社会,从书本走向生活,学生增长了见识,在语言积累与运用中加深了体验,走进了中华文化的宝库。笔者又引导他们在课堂中进行交流,各小组展示的方式丰富多彩;有的弄了“燕”字词语(成语)大排队;有的举行了“燕子”知识知多少有奖竞猜活动;有的展示了小燕子生活习性的诸多图片,图文并茂,格外引人注目;有的小组编了一个“小燕子学艺”的课本剧;还有的合作制作了手抄报……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享受语言,取长补短共享资源,丰富和发展了语言,同时在体验过程中开发了创造潜能,发展了语文思维能力,学生的审美情趣、合作精神等都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做阅读反思的引导者
所谓反思就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坚持不懈的仔细的考虑,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灵困难的状态”。这就告诉我们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反思具有对象性、自觉性和技巧性。又由于阅读批判是从阅读反思开始的,其着力点在于超越作品和作者,发表与作者作品相异或相反的见解。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书简》中说:“所谓持批判的态度去读书,就是说不要‘尽信书’,要自己去分辨书中何者为真,何者为伪,何者为美,何者为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问自己:“我对作品有什么看法?”“我的判断与作者有什么不同?”“我的疑问有什么独到之处?”,这样经常性的自觉反思,不仅仅有助于回忆和回顾已有的心理活动,找到其中的问题和答案,而且还有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养成。例如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笔者引导学生:我是怎样看待生命的,现在我的生命要体现什么样的价值。结合课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反思,使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在反思过程中,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深入思考,与同学交流讨论,然后集中探究、释疑,通过释疑,既增强了同学勇于怀疑的精神,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同学的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大为提高。
以上几点只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总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构成动态生成课堂的教学策略还有很多,希望在广大教师和学者的共同努力下,能探讨出更多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刘文娟,教师,现居河北乐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