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530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

◇ 周 荔

   教学设想:
   一.走进文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特别强调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课堂教学情境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伊始,而是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本课的设计便以此为据,从开始的“重回现场”,到整体感知、朗读研习、探究阅读,皆在努力创设与文本相契合、与学生情感体悟相契合的情境,以期激发学生内在阅读的需要,激活学生主动探索的兴味,进而品味语言、分析人物、理解情感,深入领悟本课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
   二.“亲历”舞台。戏剧是表演的艺术,离开舞台就没有戏剧。戏剧教学,若能让学生将作品搬上舞台表演,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鉴于一课时课堂教学的局限,故而本课设计突出了“涵泳朗读”的环节,以读促学,以读代演,通过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等不同的朗读样式,通过教读、析读、品读、听读及说读等不同的朗读活动,以期让学生在朗读中去“亲历”舞台,让戏剧作品“立起来”“动起来”,获得舞台感。而涵泳朗读也恰恰凸显了“语文味”,是一节语文课所不可或缺的。此外,课前安排观看影片,课后安排课本剧的编排,让学生进一步接触了舞台,增强了对戏剧的理解与认识。
   教学目标: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代表作品;分析人物形象;品味诗化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化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感情,理解文章蕴含的人文精神内涵。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重回现场
   投影“维罗纳”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约会的阳台”的两张图片,解说:维罗纳是意大利美丽而又古老的城市之一。它之所以有名,源于莎士比亚的名作《罗密欧与朱丽叶》。而这里正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乡,自然也就成了世界男女膜拜的爱情胜地。这就是朱丽叶的家,一幢建于13世纪的古老建筑,故居中最显眼的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约会的阳台了。阳台下的砖墙上粘满了游人留下的的情书和爱的誓言,把对自己的“罗密欧”“朱丽叶”说的话,公开地贴在那里。门板上也被写满了爱情的话语。
   这小小的有些破旧的阳台承载着一段伟大而沉重的爱情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段爱情故事。
   二.了解剧作家
   先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的莎士比亚,继而投影: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主要作品有:历史剧《亨利四世》,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及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莎士比亚全集,即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马克思称他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三.整体感知:
   1、根据开场诗,回顾全剧内容。
   投影开场诗:
  故事发生在维洛那名城,
  有两家门第相当的巨族,
  累世的宿怨激起了新争,
  鲜血把市民的白手污渎。
  是命运注定这两家仇敌,
  生下了一双不幸的恋人,
  他们的悲惨凄凉的殒灭,
  和解了他们交恶的尊亲。
  这一段生生死死的恋爱,
  还有那两家父母的嫌隙,
  把一对多情的儿女杀害,
  演成了今天这一本戏剧。
   请学生解释黑体字的意思,进而把握剧情梗概。
   2、课文节选部分是全剧的第二幕第二场,请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概括它的内容。
   学生发言,明确:阳台相会或月夜阳台幽会等。(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四.涵泳朗读,研习文本
   (一)找出文中精彩的人物独白或对白,加以赏析
   小组交流、讨论,发言,教师相机引导,品味诗化语言。
   如:
   1、朱丽叶就是太阳!起来吧,美丽的太阳!
   (把朱丽叶比作“太阳”,表达了朱丽叶在罗密欧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太阳”在西方文学文化中象征着圣洁与美丽。正如《诗经》《楚辞》里常用香草、鲜花比喻美人、贤臣等等。)
   2、因为我在这夜色之中仰视着你,就像一个尘世的凡人,张大了出神的眼睛,瞻望着一个生着翅膀的天使,驾着白云缓缓地驰过了天空一样。
   (这是罗密欧的独白。“凡人”是庸俗的,而“天使”是圣洁的,用这些字眼来表达罗密欧对朱丽叶的仰慕之情。)
   3、我没法告诉你我叫什么名字。敬爱的神明,我痛恨我自己的名字,因为它是你的仇敌;要是把它写在纸上,我一定把这几个字撕得粉碎。
   (这句话写出了罗密欧对封建世俗的仇恨,“撕得粉碎”是表现他向封建伦理发起的强有力的挑战。)
   4、“不用起誓吧;或者要是你愿意的话,就凭着你优美的自身起誓,那是我所崇拜的偶像,我一定会相信你的。”
   (在朱丽叶眼中,上帝是不存在的,自然界的万物(包括月亮)也是不可靠的,唯一值得信赖的就是情人自身。)
   5、唉!你的眼睛比他们二十柄刀剑还厉害;只要你用温柔的眼光看着我,他们就不能伤害我的身体。
   (用夸张、对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罗密欧对朱丽叶的爱的珍视以及为爱而献身的决心。)
   6、爱情怂恿我探听出这一个地方;它替我出主意,我借给它眼睛。我不会操舟驾舵,可是倘使你在辽远辽远的海滨,我也会冒着风波寻访你这颗珍宝。
   (用拟人手法,幽默风趣、耐人品味,表达了“爱给人智慧”之意;用比喻,新颖贴切,表达了历经千重阻隔万般凶险也要得到所爱的豪情。)
   ……
   小结本文语言特色——诗化的美:
   莎士比亚将十四行诗与剧情融为一体,营造出诗意的氛围:美丽的花园、皎洁的月亮、朦胧的夜色、温暖的晨曦……散发出春天一样芬芳的气息;多处运用具有象征含义的比喻、拟人,如用“美丽的太阳”“最灿烂的星”“妒忌的月亮”“惨绿色的道袍”等比喻朱丽叶的美丽,赞美伟大的爱情,表达对家族世仇、封建婚姻的憎恶和反抗;语句直白大胆,句式长短差落,多处使用排比、对比,构成莎氏特有的气势,表现炽烈的爱情追求。
   (二)结合学生找到的句子相机引导把握人物形象
   朱丽叶:是一位名门闺秀,她热爱生活,天真纯洁,在同罗密欧相爱之前是一个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贤淑少女。月夜中,她自言自语,道出了对罗密欧的爱慕与思念,当心上人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她放下了少女的矜持,果敢地冲破了封建束缚,彻底抛弃了封建家族观念,大胆地表白了自己的爱情,显示了她是一个坚定果敢的具有时代精神的资产阶级新女性。
   罗密欧:一个具有人文主义生活理想的新时代青年,为了追求个人幸福生活,他敢于挣脱封建伦理观念的束缚。他出身于名门贵族,热爱生活,有理想,为了纯洁的爱情,他视死如归,虽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这显示了人文主义者为追求幸福生活,实现生活理想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感情朗读
   1、播放名家朗读录音,听读模仿。
   2、两人一组,挑选精彩的人物对白,分角色朗读。
   (“语言赏析”“人物形象分析”“感情朗读”此三环节不可断然分开,要将“品”“析”“读”相融合、相结合,突破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五.探究性阅读
   有人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所描绘的关于爱情的高峰体验不仅寄寓着莎士比亚的爱情理想,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也是他对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亲密关系的追求,它是莎士比亚的人间伊甸园的象征性符号。”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本文内容加以分析。
   如:当罗密欧要对着皎洁的月光起誓时,朱丽叶说:“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是变化无常的……我一定会相信你的。”对热恋中的情人来说,上帝是不存在的,自然万物也是不可靠的,值得信赖的只是对方的自身。冷静的逻辑学家会说,自身凭着自身起誓,这是个可笑的悖论。这恰好说明:世界上有逻辑学家管不着的地方,那就是热恋中的情人,他们讲的话常常是无逻辑颠三倒四的。情感的高峰从来是不容理性和逻辑插足的。
   再如:告别时两人依依不舍的对话,朱丽叶说:“天快要亮了;我希望你快去;……使她不愿意给它自由。”罗密欧狂喜地回答:“我但愿我是你的鸟儿。”处于情感高峰上的恋人都心甘情愿地失去自我,把自己完全融进对方的身体中去。这种融合不是自由的丧失,而是获得最大的自由。朱丽叶表示要把自己一切奉献给罗密欧时说:“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淼,我的爱情也像……都是没有穷尽的。”又一个数学上的真理在情感领域的失效:1+1不再等于2,而是趋向于无穷。
   这种“爱情的高峰体验”不仅寄寓着莎士比亚的爱情理想,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也是他对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亲密关系的追求,它是莎士比亚的人间伊甸园的象征性符号。
   六.结束语
   倾心相爱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未成眷属,但他们誓死捍卫爱情,追求幸福、自由生活的信念却并没有被命运摧毁。当然,时代不同了,社会背景不同了,在今天,这种殉情的方式已不可取,但男女主人公坚韧、执著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去追求幸福、自由,创造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
   七.布置作业
   课外编排课本剧。
  
   周荔,江苏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罗密欧与朱丽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