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484

[ 张沭淮 文选 ]   

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论

◇ 张沭淮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记载着我们祖先在思想、科学、文化等方面的高度成就。今天,我们要提高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要建设好我们的国家就需要了解我们的过去,继承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从中吸收其民主性、科学性的精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应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为了完成这个教学任务,高中文言文教学中,一部分教师把重心放在了课文的精讲深析上,不厌其烦地讲,生怕哪一点讲不到、讲不深、讲不透。我认为这一部分教师精神可贵,但方法不妥。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事实也证明,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教学,测试结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学生学习是被动的。上课时思维处于抑制状态,这样就激发不了学习兴趣。时间长了,还会滋生懒惰情绪,有依赖性。这样就使学生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要使学生克服惰性,跳出怪圈,比较困难。
   2、即使学生态度端正,学习认真,也会对教学内容分不清层次,抓不住重点,只能学到一些死知识,不能形成能力,因此遇到一些生疏的文章就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正确的做法是先让学生主动地积累知识,然后再着重能力培养。具体做法是:
   一.做好十三个方面的知识积累
   异读词的积累、通假字的积累、常见古今同形异义字的积累、常见实词义项的积累、常见虚词用法积累、常见文言文固定结构及其意义用法的积累、常见句式的积累、常见文言文修辞格的积累、作家作品积累、文体知识积累、名言警句积累、古代浅显常识的积累、一定数量诗、词、文的积累。
   二.注重五种教学方法的使用
   1、古今比较法
   运用比较法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拓宽学生思维空间,精准地获得知识,更好地把握阅读内容。教学过程中,字词句都可以对照比较,或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如对古今异义词进行比较,多音多义词比较,文言文特殊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进行比较。
   2、纲举目张法
   凡是教材关键处,学生困惑处,就要言不烦,讲深讲透,使学生每课至少有一得,不留困惑。同时,对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3、新旧结合法
   新知识新技能的获得总是极易忘记,因此,讲课时必须启发引导学生回忆和唤醒旧知识旧技能,加强知识的连贯性、条理性、系统性建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有实效,越学越丰富,越学越深刻,越学越感兴趣,越学越有成就感。
   4、语境推断法
   语境可以分为句子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所谓内部环境是指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环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或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如: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2、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根据语境推断,前一句中言解释为叙述,后一句中言解释为记载。
   5、规律总结法
   任何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文言文词语与句式的用法也是有规律可以遵循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地引导学生系统地总结归纳知识,使之具体化、条理化、系统化,从而大大提高语言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比如宾语前置句当中有一小类是用之或是来提前宾语的。学生完全可以自己归纳出来。
   三.引导学生归纳写作特点以指导鉴赏和写作
   在十三个方面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自学文章内容。重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由学生讨论解决。分歧较大、难度很大的,再由老师点拨,引出答案。
   还要充分调动学生,让其自行归纳写作特点,以提高文学鉴赏和写作能力。高中课本所选取的文言文都是名家名篇,因而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这些宝藏,从中吸取丰富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四.及时反复练习
   要想借助积累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阅读写作能力就必须练习。对于具体知识点,教师联系每一节课的授课内容,出一些相关练习,趁热打铁,强化相关知识的记忆、使用。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解题能力,还可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学生接触到了哪个知识点,就记住了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知识面。学到一点就应用一点,练习一点就掌握一点。这样,久而久之,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达到水滴石穿的境界。
  
   张沭淮,教师,现居江苏沭阳。

高中文言文教学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