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534

  

《醉花阴》《声声慢》“愁”之比较阅读

◇ 张 弘

   【教学目标】
   1、比较鉴赏相同意象营造的不同意境,及其体现的不同情感。
   2、结合时代,对词人的情感进行合理评价。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词意境,感悟词人“愁”情。
   【教学难点】
   结合时代,对词人的情感作评价。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探究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千古文人万古愁”,对文人墨客而言,愁,似乎是最无法摆脱的生命缠绕。但是在他们笔下,愁的原因不一,浓淡有别,仪态万千。请同学们回忆几句写愁的诗……法国作家缪塞曾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今天,让我们走进写愁第一高手”——李清照,去感受她那万古的愁情。
   二.吟咏“触”情
   我们与词人相隔千年,所以要借助想象去穿越时光,达到与词人心弦的共振。请同学配乐朗诵。(对比朗读——感悟“愁”之浓淡)
   三.想象“入”境
   读过了两首词,展开想象,你仿佛从词里看到了什么?
   读《醉》,我仿佛看到了 ;
   读《声》,我仿佛看到了 。
   四.“愁”之比较
   问:《声声慢》之“愁”浓于《醉花阴》,从哪些文字可以感受到?
   归纳:行为显愁、心理绘愁、景与物衬愁。
   (一)品味意象
   1、人物
   《声》“怎一个愁字了得”,超越极限的“愁”。
   《醉》里,通过“永”“凉”“透”“又”等点出“愁”的身与心的强烈感受。
   追问:“重阳”,透露了词人所愁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思念远人,赵明诚。因而《醉》里的愁,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2、景物
   找出两首词相同的意象,仔细比较,揣摩其传达愁情的浓淡之别。(引导提示:挖掘情感,关键在于把握意象的特点,特别注意修饰它的动词、形容词)
   以下由学生发言,教师伺机引导:
   (1)酒
   《醉》“东篱把酒黄昏后”,借酒销愁。“把”字,把玩之意,有赏酒之闲逸,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声》“三杯两盏”,狂饮大醉,可见其愁之深;“淡”非酒淡,而是愁浓,连酒都消解不了。
   (2)风
   《醉》“帘卷西风”,也许大(“掀维帘”),但未必冷。
   《声》“晚来风急”,风猛烈强劲;“敌”,风寒冷彻骨。皆显心之凄冷悲凉。
   (3)黄花
   《醉》“人比黄花瘦”,其形“瘦”可见诗人相思成灾而花颜憔悴;其味“香”,联系《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一诗,体会菊香不能与丈夫分享的遗憾,其神韵与李清照高洁的品质相通。
   《声》“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二)愁之原因
   问:那到底发生什么,会使她如此“愁”?
   明确背景:写在词人晚年,处境悲凉:丈夫病逝,山河破碎,民族危亡……所以此时的愁,已经不再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而是《诗经》里的黍离之悲,是辛弃疾的“而今识得愁滋味”的愁,是国愁家愁情愁交织的大愁,是永恒之愁。
   五.再现“愁”情。
   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让词人的词风一改年少时“争渡”的欢快明朗,也不似闺中思人作品的清丽柔媚,而变得低沉哀婉。请选择《声声慢》中最能打动你的一句或一阕,用散文话的语言再现其意境。
   六.“愁”之评价
   问:一首《声声慢》,满纸呜咽,她的愁是否消极?
   参考:不消极——面对国难家愁,她没有逃避,没有麻木。虽然身为女性的她,不能像岳飞那样驰骋疆场,也不能像辛弃疾那样上朝议事。但她以心抗世,以笔唤天,她将这漫天愁绪,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而这种愁越浓,就越能折射出她对安定、幸福的热切渴望。在她很多的诗作里,都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外柔内刚的女子的家国之忧,这种大气而深沉的悲愁,更能激发起人们对个人、社会及国家的深沉关怀。
   七.结语
   臧克家这样形容李清照:“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希望同学们课后,能继续走进李清照的词,走近这位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张弘,教师,现居重庆。

《醉花阴》《声声慢》“愁”之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