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523

  

语文教改中的误区反思

◇ 杨文琴 王 岩

   近年来,随着新思想、新理念的不断涌现,语文教改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已经有大批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语文新课改的洪流中,且成效显著,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但有时教改失当,往往会陷入误区,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电化教学的误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多媒体的出现,愈来愈显示出其巨大的优越性。但如果运用不当,有时会事与愿违。首先,不分内容,滥用多媒体手段。有的老师为加大课堂容量,从网上下载大量现成的课件、教案,不加修改,拿到课堂上就用。教师成了电脑操作员,过分强调人机对话,忽视师生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沟通,违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严重影响了学习的实际效果。其次,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概念认识不足,过分强化声音、图像的直观效果,冲淡了语文教学的实际任务。最后,“放幻灯”变成了“走马观灯”。幻灯片盲目追求大而全,令学生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在老师看来,增大了所谓的“课堂容量”,在学生看来,这是“走马观灯”,除去“人灌”,再加“机灌”,一节课丝毫没有喘息机会,感觉疲惫不堪,不胜其苦。
   二.课堂教学的误区
   第一,课前导入。课要“出彩”,必有“精彩”的“导入”。不管课文实际,不想认知规律,思虑花费颇多,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位老师讲《触龙说赵太后》,他先解释了“说(shuì)”的意思是“劝说”,然后如此导课:“古代臣子说帝王很讲究策略,今天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触龙说赵太后’,看看触龙这位大臣为什么要说赵太后,怎样说赵太后,说的结果如何。”他由于忽视了“说”跟“睡觉”的“睡”同音,结果闹出了笑话。
   第二,课堂提问。误认为课堂上有问有答,就是启发式教学,课就上好了。至于问什么,怎么问,问与答达到什么目的则很少考虑。例如,有的提问,基本照着课文念上半句,问下半句;有的所提问题,只是让学生做“是不是?”“好不好?”这样的简单判断,根本引不起学生深层的思考。这种提问只是空耗时间,毫无效益可言。
   第三,课文讲解。现在教改提倡精讲多练,但有人往往把质上的“精”误解成了量上的“少”,于是粗粗地谈谈文章的结构提纲,就转入人物形象特点的分析,写作特点的简单归纳,然后进行本篇知识点的强化训练。讲文学作品时把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含蓄优美的文学意境、鲜活个性的人物形象的学习欣赏过程肢解为语修逻文知识的训练,体现不出文学作品的品味,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不起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三.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直流行的提法是“大语文教学”,认为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主张语文学习不局限于课堂,要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中去。其重要手段是在扩大学生阅读量上下工夫,但不少地方的教师在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管对语文学习有用没用,对语文能力的提高有益无益,什么书都可以读,缺少教师必要的跟踪指导。再者就是阅读时间受限制,阅读课往往短短的一节,学生到阅览室刚刚投入进去,就快下课了,有的还要学生做好多少字的读书笔记,这样的阅读课又会有什么效果呢?另外,有的名著、杂志等,上阅读课读是允许的,但不少学校的学生平时在教室内读就是耽搁学习时间,就不允许,就有被没收的危险。这说明,不少人的教育思想还是保守的。语文教改不单是语文教师的责任,小的改革必须在大的改革环境中才能真正实行。
   四.作文教学的误区
   主要表现在学生训练缺少系统性和教师批改缺少实效性上。虽然大纲上规定了学生在各年级段的各种文体、各种类型的作文训练上侧重点不同,但在平时写作中往往带有较大随意性,不能很好地统筹全局,不管学生审题难度大不大,不管学生有的写没的写,想让他写什么就写什么。作文批改,一直是语文教师的一大负担,付出多,见效慢。随着教改的深入,不少教师克服了全批全改的落后方式,只详批一部分,其余略批或不批。这些做法很好。但详批是不是越详越好?这不见得,评语只要中肯,说到点上就行。再者,对有的作文不可过多指责缺点,不可抹杀学生的创造力,应多鼓励学生培养个性,对已经定性的明显的缺点,不应老抓住不放。例如,有的同学作文语言就是啰嗦,作为高年级学生来说,这几乎成了他的“风格”了。每次作文你都说他语言啰嗦,就好像是一个满脸麻子的人,你总不能见了他就说他长得不好看吧,倒不如找一找他身上的闪光点,鼓励鼓励他,对他的成长会更有利。
  
   杨文琴,王岩,教师,现居山东青州。

语文教改中的误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