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464

[ 黄秀武 文选 ]   

学学名著中的心理描写法

◇ 黄秀武

   我认为写作是离不开心理描写的,我们中学生作文有时也需要进行心理描写,有了心理描写,就可立即扮亮你的作文。
   其实,学习心理描写和学习写作一样,我认为最好的老师,还是名著。向名著学习,可以非常快捷提高我们的各种写作技巧。
   心理概述法。如,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第12章里,描写了在人生道路上彷徨的林道静,在卢嘉川的启发、引导下,思想终于突变的过程。
   卢嘉川给她的仅仅是四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写成的一般社会科学的书籍,道静一个人藏在屋子里读了五天。可是,想不到这五天对于她的一生却起了巨大的作用——从这里,她看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前途;从这里,她看见了真理的光芒和她个人所应走的道路;从这里,她明白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原因……于是,她常常感受的那种绝望、看不见光明的悲观情绪突然消失了,于是,在她心里开始升腾起一种渴望前进的革命热情……
   这是一段典型的心理描写,它把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思想突变,生动地加以概括。这种概括是作者对人物内心活动直接叙述。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人物的心灵进行剖析、评价,完全表现出林道静当时当地的思想活动。我们知道,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很多,不管是哪种方法,其目的都在于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心理描写的目的也是如此。跟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等方法相比,心理描写更能够直接叙写出人物的七情六欲,把单靠外部形象难以表现的内心感受揭示出来,这就是心理描写的突出作用。
   内心描写。曹雪芹的《红楼梦》第32回里,史湘云跟宝玉谈到“仕途经济”的话,引起了宝玉对黛玉的评论:“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不料,无意之间这话让黛玉听到了。
   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死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即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复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你我纵为知己,奈我薄命啊!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
   这一段内心独白,犹如电影人物思索时的画外音,把黛玉的思想活动和盘托出,呈现于我们读者眼前。林黛玉是《红楼梦》里写得最成功的典型人物之一,之所以成功,当然是与作者使用心理描写法有关。如果作者用旁观者的眼光来叙述林黛玉,当然就远不如以上这段内心独白的效果。
   动作暗示法。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21回里,“曹操煮酒论英雄”,写曹操和刘备一边对酌,一边漫论天下英豪。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刘备素怀大志,要夺取天下,然而当时羽翼未丰,寄人篱下,他的谋划是不能为人所知的。更何况曹操也有篡位自立的意图,枕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刘备深知,如果曹操窥破他的内心,必然加害于他。因此,当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不觉吓得手中的筷子也掉了。然而刘备毕竟处事善变,推说是听到了迅雷所以吃惊,把事情掩盖过去。这一段写出了刘备的内心活动,充分表现了他的韬略深藏的性格特点。
   又如《荷花淀》中,水生的妻子突然听说水生已经参军,既是高兴,又有些不舍,感情是复杂微妙的,因而不觉地出了神,正在编席的手指被竹篾割破。作者用这种“不由自主”的动作揭示人物内心的隐秘活动,用的也是这种方法。
   特殊心理描写——梦境、幻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幻觉跟人物的内心活动紧密相关。记得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思念父亲,向往美好的生活,表现在画面上的是他眼前的环境——迎春花遍地,父亲带领队伍回来了。梦境、幻觉跟人物的生活经历相联系,是人物对生活经历的认识,是人物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愿望顾虑的一种曲折的表现。还记得,《红楼梦》中,王熙凤月夜遇见已死的秦可卿,可卿说出了“立万年永远之基”的话来。其实,这正是凤姐对于家道破败,“树倒猕猴散”的预感和忧虑的反映。人物的心理用梦境和幻觉表现,则更增添了抒情和浪漫的色彩。
   以上都是心理描写,虽然各个手法不同,但作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刻画人物,表达思想主题。我们中学生的作文可以对以上一些心理描写方法进行借鉴,灵活应用,应该是有立竿见影之效果的。
  
   黄秀武,教师,现居湖北枣阳。

学学名著中的心理描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