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517

  

《林黛玉进贾府》二题

◇ 刘 明

   一.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究竟多大
   中等学校语文课本选有《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出自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二、第三回。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屡屡遇到学生提问:林黛玉进贾府时年龄究竟多大?要马上清楚地回答出却非易事,这一问题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因为这一问题的说法很多,可以用众说纷纭来形容,有人说六岁,有人说七岁,有人说九岁,有人说十岁,有人说是十一到十三岁,莫衷一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些初步认识,愿公布出来,以求教于同行。
   我们先来看书中第二回的交代,作者借雨村之口介绍了林如海及其家世:
   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一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
   这里明确说明黛玉的年龄是五岁,问题在于:贾雨村说此话的时间究竟是何年?殊难断定。接下来作者又写道:“堪堪又是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由此可知,黛玉母亲去世之时,她刚好六岁。黛玉从五岁起跟着雨村读书,到六岁时母亲去世刚好一年。接下来小说写贾雨村介绍贾敏,说林黛玉有这样的表现:
   雨村拍案笑道:“怪道这女学生读至凡书中有‘敏’字,皆念作‘密’字,每每如是,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我心中就有些疑惑。今听你说的,是为此无疑矣。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
   “上月竟亡故了”诸字明确告诉读者:贾敏死了一个月时的黛玉仍然是六岁。第三回写宝玉初见黛玉:“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前文已述,黛玉五岁起跟着贾雨村读书,读到六岁时恰好一年,这与黛玉自己跟宝玉说的“只上了一年学”而贾雨村“辞馆别图”刚好吻合,由此可见,黛玉到了贾府的时候,依然是六岁。贾府众人见她“年貌虽小”,在家时林如海也叮嘱黛玉“且汝多病,年又极小”。凡此说明黛玉的年龄是五、六岁。至此,问题似乎解决了,其实不然!《八家评批红楼梦》第三回就有眉批点明了小说中的年龄矛盾:“查后文黛玉初入荣府时盖十一岁,前回云方五六岁。又查宝玉长黛玉一岁,为十二岁,前回子兴口中言七八岁。未免矛盾太甚,读者不以辞害意可也。”又云:“黛玉入荣府是己酉年秋晚冬初,查黛玉之死在乙卯年,为十七岁,则初入荣府,黛玉方十一岁也。”又云:“其云‘比我大一岁’者,即前宝玉十二岁、黛玉十一岁之说也。”①我们还可以提出一些思考:
   第一、己卯本、梦稿本写黛玉初见宝玉时回答自己的年龄是“十三岁了”,这岂不是两相抵牾?对此,著名红学家周汝昌认为这是“他笔妄加,谬甚”②。可是周汝昌先生没有拿出证据证明是谁人“妄加”,因何“妄加”。
   第二、《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黛玉向宝钗诉说:“细细算来,我母亲去世的早,又无姊妹兄弟,我今年长了十五岁,…”庚辰本夹批云:“黛玉才十五岁,记清。”③准此,则与第二回所写黛玉进贾府时六岁两相抵牾,因为如果此回书写的时间黛玉是十五岁,那么黛玉进贾府时当是九岁;如果依黛玉进贾府时六岁计算,则此时当是十二岁。如果按黛玉进贾府时是十三岁,那么此时黛玉的年龄当是十九岁!由此看来,问题多多!
   第三、黛玉进贾府时的肖像描写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样的肖像描写正好与贾雨村的介绍他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凡女子相同”两相合榫,从这节文字看,黛玉的“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不像是六岁女孩子的外貌,倒像是十三岁的肖像。著名红学家朱淡文先生也指出:“作者对黛玉初进贾府时的心理和外形描写也说明她此时已是少女。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这种心理自非七岁孩童所能有。……形貌风度已迥非女童,而是芳龄少女了。”④
   第四、我们还可以从宝玉的年龄来推算黛玉的年龄。《红楼梦》第三回写宝玉“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这样的肖像描写倒符合一个十四五岁的少男,而不像一个只有七岁的幼童。若此说成立,则黛玉进贾府的年龄以十三岁的芳龄少女为宜。至于第六回写“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如果按照此时宝玉仅仅八岁来论,无疑年龄嫌小,因为一个八岁的幼童能够梦游遗精,偷试云雨,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我们还可以根据宝钗的年龄来推算黛玉的年龄。小说第二十二回写凤姐说道:“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下面接着写“谁想贾母自见宝钗来了,喜他稳重和平,正值他才过第一个生辰,便自己蠲资二十两,唤了凤姐来,交与他置酒戏。”这里明确指明宝钗的年龄是十五岁,这次过生日是宝钗到了贾府以后过的第一个生日,也就是说,宝钗是十四岁来的贾府,宝钗进贾府是在黛玉进贾府的次年,准此则宝钗十四岁时宝玉十二岁,黛玉十一岁,因为宝钗大宝玉两岁,而宝玉大黛玉一岁,是知黛玉进贾府时是十一岁。
   对于《红楼梦》中人物年龄矛盾的现象,不少人做过一系列的解说,似乎很难让人满意,不过,我认为沈治钧先生的解释比较中肯:“这些不同的年龄表述,在今本小说中都可以找到合理的依据,因而构成了不同的年龄系统。这至少说明,这些文本矛盾主要不是作者偶尔笔误或抄手讹错造成的,在成书过程中大观园居民的年龄大趋势是逐步降低,外围人物的年龄有的做了相应的调整,有的则未予改动。只是年龄系统就调整了至少三次,曹雪芹自称曾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并非夸张,实在是可以理解的。”⑤可以借鉴。
   二.王熙凤出场的独特性
   博大精深的《红楼梦》之人物出场艺术千变万化,令人叹服。作者对王熙凤的出场更是做了精心别致的安排,收到了绝佳的艺术效果。
   “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这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引人注目的描写手段。作者还通过黛玉的心理活动——“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这说明此人的来头不小,也表明贾母庭帏之肃,凤姐的恃宠而骄。接着对王熙凤的外貌做了浓墨重彩的描写:“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顶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朱唇未启笑先闻”。这一描写既突出了王熙凤的尊贵,又凸现了王熙凤的独特性格,活画出王熙凤乃脂粉队里的大将,敢作敢为的巾帼英雄。
   对于王熙凤出场的独特性,曹雪芹的至亲好友脂砚斋等人早就看了出来,甲戌本在“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句有夹批云:
   第一笔,阿凤三魂六魄已被作者拘定了,后文焉得不活挑(跳)纸上。此等(文字)非仙助即神助,从何而得此机括耶。
   又有眉批云:
   另磨新墨,搦锐笔,特独出熙凤一人。未写其行,先使闻声,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也。⑥
   脂砚斋所谓“绣幡开遥见英雄俺”出自王实甫《西厢记》,金圣叹批《第六才子书》也使用了这个典故。这表明王熙凤的出场非常独特,大有戏剧表演的艺术效果。护花主人也评道:“王熙凤出来,另用一副笔墨细细描画,其风流能干、权诈阴薄气象已活跳纸上,真是写生妙手。”⑦
   总之,作者对王熙凤的出场综合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正面描写,还利用了贾母的介绍和黛玉的心理描写进行了侧面烘托,这样的艺术手法对于刻画王熙凤的独特个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效果,仔细玩味,我们不得不由衷地敬服旷世奇才曹雪芹的生花妙笔和《红楼梦》独特而高超的艺术手法。
  
  注释:
   ①⑦见冯其庸纂校订定《八家评批红楼梦》上册第58页、第59页、第69页,第78页,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9月版。
   ②见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上册第18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4月版。
   ③⑥见法国陈庆浩编著《新编石头记脂砚斋评语辑校》(增订本)第592页、第64-65页,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7年8月版。
   ④见朱淡文《红楼梦论源》第223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6月版。
   ⑤见沈治钧《红楼梦成书研究》第215页,中国书店,2004年3月版。
  
   刘明,福建厦门工商旅游学校教师。

《林黛玉进贾府》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