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513

  

利用校园文化拓展语文学习新空间

◇ 何 翠

   学校是一个育人的场所,整个校园应该拥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学生朝气蓬勃,充满热情,好奇心强,有很强的思辨能力,容易接受新生事物,他们在校园感受着高尚的道德熏陶,聆听着伟人的谆谆教诲,吹拂着满面的文化春风,触摸着时代的脉搏,滋补着精神的营养。校园文化生活无疑是培养学生的“一块沃土”。如何使这些丰富的资源得以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笔者认为,必须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校园文化有机地整合起来,充分地开发、优化和利用,创造广阔的综合性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学习和创造,搭建练翅的“平台”和展翅高飞的“舞台”,让整个校园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温馨乐园。
   一.利用校园文化标语提高学生写作热情
   “人可以创造环境,环境也可以创造人”。校园的校史、校风、校训既有历史的沉淀,也融合了时代精神,这些正是陶冶师生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沃土。因为校史的讲述,校风的形成,校训的展示等形成鲜明特色的、统一和谐的校园理念形象往往更有文化意味,更能感人,更能育人,是语文课的活教材。在此理念指导下给校园的景物予以文化标语,让校园的每一面墙、每一处景都会说话,可以增添校园环境的文化色彩。这些都要认真的推敲,都要语文参与,营造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所以,让语文教师和学生加入、创造校园物质文化形态的行列,必能加快校园文化建设的步伐,实现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神”的和谐统一。
   在技校,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语文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围绕办学宗旨、专业特色、校园概貌等方面展开大型讨论,或用精当的语言给校园的花台、绿草地命名或题写诗文对联,甚至创作故事,借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文学才华。因为是周围存在的事物,也是与自己休戚相关的校园环境,所以学生的创作热情比较高,学习参与意识明显增强,同时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也提高了语言审美能力。这样的活动无疑是语文学习的一个激发过程,如一泉活水,激发学生空前的写作热情,在他们手中不断地开出一朵朵妙笔之花。
   二.利用温馨氛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文化标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也可以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尤其是这些自己参与建设的文化环境,对学生来说,肯定是乐于接纳的,让他们不知不觉开始重视语文基本知识,教师再以语文教学为突破口,改变学习方法,丰富学习内容,活跃学习形式,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优美的校园环境本身就像一部隽永的文化史,如诗如画,源远流长,回味无穷。学校中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态,如校容、校貌、自然物、建筑物、各种设施等,是校园文化的典型代表,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当我们看到学校路有名,石有意,人景相合,物意相通,都会心旷神怡,意兴盎然,这些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感染或暗示。语文教学要讲究人与环境“互动”,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树影婆娑处学习语文,在石上、亭间、路畔运用语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创造欲望,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鉴赏物象就可以提高学生语言的审美能力。比如,学习《不凋零的月季花》一文,我就把学生带到校园的花台,让其从视觉上感受月季花之美,从嗅觉上感受花之香,从意韵上感受花之风流。再通过旁边学生创设的小标语“天下风流月季花”来感染学生,让其领悟月季的精神,进而明白作者以花喻人的写作手法。
   可见,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能起到拓宽语文教学时空的作用,阅读与写作教学的素材大为增加,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舞台。这些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让语文知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穿越时空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情感,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滋润着他们的心田,陶冶着他们的心灵,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总之,校园文化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领域,它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素质,学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平台。
   三.利用“第二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大语文教育观”要求语文教学跳出“小语文”的狭窄封闭课堂空间,拓展更广更深的领域,让学生随时开阔视听,观察周围的一切,把书本知识运用于生活之中,运用于校园这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又从校园这个特定的生活环境中认识内涵更为丰富的“大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所以“第二课堂”是课堂教学的必不可少的有效的补充和延伸。有了“第二课堂”这些多姿多彩的课余生活,语文教学就能活起来、“飞”起来。笔者认为,在技校“第二课堂”主要有“文学社”社团活动、校广播站、班级墙报、校刊等等。通过上述种种语文课外活动,能把课内学到的知识,得到的能力,到课外去运用,到校园环境中去实践,去检验其真伪与优劣,练就真才实学。
   比如学校广播站的建设,其各项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创造热情和参与热情,为了捕捉最新的消息,学生每天下午注意广播内容,更加关注生活,热爱校园;为了写好文章,写好稿件,主动找老师指导修改。“腹有诗书气自华”,长此以往,学生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兴趣浓了,能力也提高了,拓展了语文学习的新空间。
   组织学生办好校园专栏、班级墙报,增强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拓宽了知识视野;办好一期校刊,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等等。学校只要多增设一项校园文化资源,学生就能多得到一次语文学习的机会,语文学习就有更广阔的空间,语文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开展各项语文文化活动,为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让学生有展示语文能力的平台。这种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相辅相成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有利于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学会关心,使学生的个性、差异、自主、潜能得以充分发展,使学生的气质现代化、观念现代化、思想现代化。而且,课堂语文训练和课外语文生活实践的强有力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善读无字生活的习惯,生活处处皆语文的大语文学习习惯。有了这些习惯,学生就会对课本以外的自然、生活、社会等大范围的、多角度的生活内容广泛涉猎、获取,必将为课堂语文学习作良好的铺垫,从而实现学生从单一的语文课堂步入广泛的社会语文空间,在学语文的同时学做人,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
   四.利用学校的大型活动让学生展示语文的魅力
   办有特色的学校是办学的最佳理念,每个学校都应有自己的校园文化氛围,走自己特色之路,才能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我校就有自己的传统活动,每年四月举办体育运动会,十月举办国庆歌咏晚会,元月举办元旦晚会等。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是培养班级团队精神的最佳途径,是弘扬个性、施展才华的最好舞台,是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学科学习的最好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语文学科最受青睐,因为没有语文的参与,就没有神采飞扬的文字,振奋人心的宣传;没有那些看似幼稚、拙朴,但却真切的表扬稿、评论稿,就不会出现生机勃勃的活动画面。比如今年在大田湾的学生运动会比赛中,各班的新闻报道组用那激昂的文字为本班加油、助威,充分展示了语文的魅力。学生通过竞相投稿,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也通过优秀稿件的朗读,提高了自己的作品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总之,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语文学习提供良好的氛围,校园各种活动离不开语文的参与。学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收集各种有用的材料,应用所学的语文技巧,每天阅读和写作,随时随地把握学习语文的机会,随时随地展示其语文的魅力。
   构建完善的校园文化系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学校的必然选择。语文教学与校园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需要丰富的文化底蕴作支撑;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多彩的文化载体作保证;帮助学生挣脱被动教育的桎梏,学会积极、主动、健康的发展,更需要特定的文化情境熏陶、浸润、哺育。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积极引导学生自觉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并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思想素质,掌握语文技能,传承优良文化,增强语文的感知美、探索美和创造美,在校园文化中拓宽语文学习新空间,让语文成为校园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何翠,重庆机械电子技师学院教师。

利用校园文化拓展语文学习新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