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487

[ 罗湛英 文选 ]   

陌生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 罗湛英

   艺专中特有“轻文重艺”的固疾使语文课陷入一种令人尴尬与无奈的局面:许多学生知识面窄,表达能力不强,文学素质偏低,审美能力贫乏,而这些恰恰是一个艺专生最需要的。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其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来 “陌生化”,通俗来说就是推陈出新,化腐朽为神奇。我们所需要让学生从学习的麻木状态中惊醒过来,重新发现语文的新鲜与美好,笔者认为这正是提高艺专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一条新路。
   一.为教材换一些新面孔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材编写建议指出“教材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程式化”,也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语文教材也需要渐次更新。选择与学生更为贴近的内容进行重新打造,融入相关知识,使之更加丰富,同时将一些较为枯燥的内容进行“变脸”,以一种新的模样呈现出来,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这是第一张面孔。第二张,就是将图书馆和购书中心引进课堂。结合教材内容,开列书单,为学生建立一个阅读导向。第三张,“今日我说新闻”。将每天班中订阅的报纸与同学们分享,聊聊政治、军事、娱乐、社会,这些“小菜”必定十分美味。第四张,“一网天下”。推荐一些有意思的文学网站、语文教学网站、艺术鉴赏类网站,介绍一些年轻的网络写手,看语文的触角无处不在。通过这几种不同渠道的引入,学生会有一个新的发现:除了语文课本,他们还可以有许多的机会接触到更多的语文,阅读更多的课本,学到新知识,语文的面孔将是多元的。
   二.为课堂换一个新平台
   对于摆脱了高考桎梏的艺专生来说,原有的教学八股模式是一种束缚,他们的阅读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都可以通过灵活的教学模式来获得。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课堂这个“陌生化”教学的主阵地上,创造不同的刺激,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孜孜不倦地探求”。
   (一)“专题讲座”式课堂——陌生而丰富
   经过长期的有意的灌输,学生对教师上课的步骤早已了然于心,每讲一步学生都因熟悉而产生了“审美疲劳”,何不让语文真正变成一节浸润着浓厚人文色彩的鉴赏课呢?笔者认为,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取代所谓的“课文分析”,与学生一同走近作者,走近课文的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整体的而非零碎的感受,岂不是更接近语文的人文本质?《药》一课,笔者以“药与中国国民心理的演变”为题,从中国民间的中药谈到“人血馒头”与“偏方”,从药效谈到“小栓夏瑜的死”与人们吃药的心理,从 “有形的药”谈到“无形的药”,从中药到西药,谈自己吃药的经历及对药的认识,以几个板块进行专题鉴赏,在这样纵横交错,跨越古今,联系课内外的讲述中,学生边听边想边问,知识的容量在无形中加宽加深,从而更好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获得了对课文新鲜的感受。在教授《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只需学生在初通词句后,便以余秋雨的《山居笔记》中的“苏东坡突围”一文为专题切入口,以“任凭风雨笑平生”为题,谈苏东坡坎坷的际遇,谈他旷达的性格,谈他一流的诗文,这样,教师还原了一个在北宋特定环境里生存、思考和写作的活生生的苏轼,再回头学习课文时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时,不需要教师再来做任何课文分析,学生也能较好地贴近人物的内心,体味苏词的境界,这样与孤立地去分析一首苏词,更显立体与深厚。专题讲座式的课堂陌生却丰富,它注重的是知识的积累、感受的拓展,将课文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讨论内容中,让学生看到了一个“大语文”。
   (二)“快乐游戏”式课堂——陌生与鲜活
   笔者认为陌生化教学是教学生用陌生的眼光审视熟悉的事物,在平凡中寻找新意,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游戏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语文课难道永远只是“正襟危坐”吗?永远只是“你问我答”,“你思考我解疑”吗?不!我们要让语文课以一种陌生而有趣的形式出现在大家面前,以“趣”领路,以“戏”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教师在游戏的教程中注意设置一些细节,引导学生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说的能力、演的能力……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知识传授变成了能力培养,无形中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充分释放了学生的表现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游戏课堂是多样的:电视新闻节目——针对一些关注社会热点的课文,学生组成五至十人的编导组集体制作新闻节目,推出自己的专题,以新闻评论节目的方式解读课文,这样既引爆了社会热点的讨论,又锻炼了能力;人物秀——选择课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进行片断模仿,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如“宝黛相会”“风雪林教头”“鸿门宴”,在细心揣摩人物性格的过程中了解人物性格,提高对名著的鉴赏能力;斗诗会——在教授诗歌时,让学生分组进行课外诗歌作品的收集与整理,然后进行竞赛,以诗歌质量及朗诵水准作为评判的依据,学生们与古诗的距离更近了;小品赛——在讲到《敬业与乐业》一文时,让学生扮演不同行业的角色,根据生活经验编排小品,去体验“敬”与“乐”,学生懂得了生活与语文的契合。这些快乐的语文游戏虽陌生,但鲜活,它们并非只为了有趣而有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成为了课堂活动平等的参与者,他们在有趣的游戏中得到一种“复杂的刺激”,创作欲望得到了满足,创新能力、感悟能力得到了锻炼,个性得以张扬,与人的竞争合作意识得到了培养,这难道不是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最有效的途径吗?快乐游戏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便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三.为评价换一种新模式
   艺专的学生大多认为自己“不是来学文化”的,对普通中学的“考试=评价”这一模式他们或是惧怕,或是逃避,或是无视,如何用陌生的评价手段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从而调动学生的求“分”欲甚至是求知欲呢?笔者改变了传统的评价方式,弱化了试卷分数,加强了平时成绩的比重;不再以三两个分数去判定学生的成绩,而是做到了细分细化。课堂学习态度、课堂作业(背诵、小练笔等)、课外阅读(包含摘抄)、课堂活动表现、学校相关比赛、单元小测……每项都有相应的分数,每一个学生的期末总评是这些分数的总和。这样的分数让学生明白,只要用心去学,学了就有分数,语文成绩的评定评的是你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试卷上的分数。“态度+实践=评价”这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况——由于获得分数的范围变得宽泛,学生也懂得运用各种学习方式为自己加分,语文成绩不再是他们的忧虑。
   教学的陌生化并不只是做创新的表面文章,不是在教学形式的浅层上运作,不是追求花里胡哨的虚伪美丽,不是为了搞好课堂气氛而信马由缰,我们所有的路都是为了通向“教与学”这一终极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求得教学实效,让语文教学更适应学生的需求,贴近学生的心灵。
  
   罗湛英,广东湛江艺术学校讲师。

陌生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