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湖北省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行的第二个年头,我们也已经尝试了快一年了,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对新课程理念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并且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在教材的利用、课堂的组织及学习的评价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整合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程设置已由原来的“一纲一本”变为“一标多本”,教材不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唯一知识载体,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依据课程标准自行开发校本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的“教教材”变为现在的“用教材”,这促使教师由原来的传授型向研究性转变。在新教材中,每个模块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文章篇目多,内容丰富,阅读量庞大。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对教材进行了一定的整合。例如:必修一中,最后一单元是新闻单元,该单元的文章大部分篇幅较长,而且有些文章年代较久,所以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把握新闻的要素等问题,我们大胆的取舍,把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整合。先通过文本让学生了解新闻的要素,然后再围绕要素制定一些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让他们制作成简短的新闻。新教材为了增加学生对世界名著的阅读,每册书都要求学生阅读两本名著,这些中外名著本身文字很多,讲解时不可能用大量的课时,因此我们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阅读、领悟,教师只对某些部分重难点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很好的做到以点到面、授之以渔。
二.自主合作,变“讲堂”为“学堂”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满堂讲”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我们学校也开始了以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改革,生本教育所倡导的理念与新课程理念在根本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在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按照生本课堂的组织形式,有效的组织了课堂教学,真正做到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也就是生本理念提倡的“一切为了学生、全面依靠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采用每个班都按学生的差异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组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做到“低入高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并且我们把学习的过程也分成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学生自学的阶段,在本阶段学生要完成根据学生能力设计的“导学案”;第二阶段是学生通过小组进行的合作探究阶段,小组讨论;第三阶段是上课学生的展示阶段;第四个阶段是教师的补充拓展阶段。在这些阶段的实行中很好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会自主查阅很多课外的知识,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也就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生本课堂真正的把“讲堂”变成了“学堂”。
三.多元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
为了促进学生能更好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新课程理念教学的指导下,我们针对我校学生的具体实际,结合生本课堂的特点,在学生的评价体系上也做了一些尝试。制定了《学生语文学习量化考核方案》,把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平时行为表现结合在一起进行过程性评价,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有效的开展课堂学习。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总体要求
本《方案》总分150分,分为两大块,一是期末考试成绩占50分,二是平时考核占100分,一学期折算一次分数。
2、具体操作办法:
⑴期末成绩折算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共150分,但是在考核中只占50分,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乘以1/3,得到的分数为考试成绩部分。
⑵学习过程量化评价方法
本方法以生本小组为单位,记录每位组员在学习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共计50分,分为课堂纪律、学习表现、作业收缴情况、平时测验、小组评价五个模块,每个模块10分。组长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每节课随堂记载学生表现。
3、生本评定小组协作分工方式
因小组成员之间无论是学习态度还是水平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就不同的水平做出不同的分工。通过这种分工,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学生通过自己完成导学案,小组成员协作讨论,展示各自的成果这样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成就感和荣誉感,最终让学生能真正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我们都来做学生生命中的牧者,做教学中的引导者,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到知识,在与他人的合作、探究中学会与人相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王亚丽,教师,现居湖北十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