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516

  

也谈《风筝》的主旨

◇ 刘 洋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风筝》一文的主旨:有人说是表现兄弟情深;有人说体现作者自我解剖的精神;有人说批判了我国封建教育思想的落后;还有人说批判了封建思想和封建家长制对孩子精神的虐杀。但,作者创作的初衷应该只有一个。
   我们可以从文章和作者两个角度结合起来思考本文的主旨。
   一.前后关联,整体把握
   我们先看文章本身。
   文章结尾往往是我们把握文章主旨的一把金钥匙:卒章显志。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这样的结尾很含蓄,似乎在暗示我们:作者写作本文是有深意的。
   作者为什么“悲哀”?这“悲哀”在全文出现两次,一次开头,一次结尾,首尾呼应,所指应该一致。悲哀的内容应该就在文章的主体部分。
   追溯到倒数第二段:“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完整看完文章的主体部分,我们会总结得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具体原因:自己曾经蛮横地对待了小兄弟,后来认识到错误,所以心情“沉重”;想要补过,小兄弟却忘了,自己无法补过,“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所以,作者的心只得“沉重”着。
   事过境迁,按常理,这件小事应该被渐渐淡忘才对。即便不忘,也不该如此沉重,竟还达到了“悲哀”的程度。
   作者到底为什么“悲哀”?作者写作本文,难道只是表达自己因为小兄弟忘了这件事,自己无法补过,依然自责追悔的心情或者说表现兄弟情深?
   二.知人论世,探求初衷
   在鲁迅看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民众还处于蒙昧状态,就绝无振兴的可能。因此,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鲁迅的作品大多是基于改变当时人民愚昧麻木的精神面貌这一崇高的宗旨而创作的,启蒙主义的特点十分突出。
   这也是本文创作的初衷!
   作为旁证,鲁迅在1919年9月发表过一篇《我的兄弟》。
   原文如下:
  我的兄弟
  鲁 迅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我的一个小兄弟是喜欢放风筝的。
   我的父亲死去之后,家里没有钱了。我的兄弟无论怎么热心,也得不到一个风筝了。
   一天午后,我走到一间从来不用的屋子里,看见我的兄弟,正躲在里面糊风筝,有支竹丝,是自己削的,几张皮纸,是自己买的,有四个风轮,已经糊好了。
   我是不喜欢放风筝的,也最讨厌他放风筝。我便生气,踏碎了风轮,拆了竹丝,将纸也撕了。
   我的兄弟哭着出去了,悄然地在廊下坐着,以后怎样,我那时没有理会,都不知道了。
   我后来悟到我的错处,我的兄弟却将我这错处全忘了,他总是很要好的叫我“哥哥”。
   我很抱歉,将这事说给他听,他却连影子都记不起了。他仍是很要好的叫“哥哥”。
   阿!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我能请你原谅么?
   然而还是请你原谅罢!
   《我的兄弟》只有三百余字,写的完全是《风筝》里的故事。两相比较:《我的兄弟》的主旨明了,显然表达了一种愧疚之情,也可看出兄弟情深;《风筝》写于1925年1月,也写了这些,但表达得具体、深沉,显然作者“别有用心”。
   透过现象看本质,作者的“悲哀”也是更深层次的:
   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认识到当时人们思想的落后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而更令人悲哀的是辛亥革命过去10多年了,封建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封建势力仍然如此强大,被虐杀者仍然愚昧无知。
   虽然,文章并没有正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现状,但作者含蓄地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暗示读者:封建黑暗势力的强大和顽固让作者“不寒而栗”!
   而“悲哀”之所以“无可把握”,根本原因是作者自己有感于封建黑暗势力的强大,孤身作战,自觉难以改变现状。“无可把握的悲哀”是一种有意的含蓄的说法,不是说不清楚,而是想促成读者去思考作者的“悲哀”是什么?为什么“无可把握”?从而发人深省!
   众所周知,作者对于当时愚昧麻木国民的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也可以作为本文“悲哀”的旁注,帮助我们去理解作者写作本文的深刻用意。
   综上,本文依然体现了鲁迅先生对国民劣根性的反省与批判,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未来的深沉隐忧——这应该就是作者创作的初衷即本文的主旨。
  
   刘洋,教师,现居安徽肥东。

也谈《风筝》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