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2期 ID: 139485

[ 谢静贝 文选 ]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表演艺术

◇ 谢静贝

   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要充分利用其内容形式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在培养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应发展他们的智力,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如果我们现在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即使他们到了二、三十岁也很难有所作为。
   语文课文所特有的生动形象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是“活的语文教育学”。语文课堂上,教师运用“活”的教法,教学富含艺术性,学生学趣浓厚,效果良好。
   如何再现生动形象性呢?“活”的教法很多,本人从“表演”的角度来解释。“表演”是——形象化的艺术。已故教育家徐振维教授讲解《背影》一文时,在讲台上艰难地演示“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这是语文教学上“表演”的先驱,也是形象化的具体表现。作为语文教师,为何不用此法教每一节课,以提高教学效果呢?以下是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生动说教,再现形象,丰富想象
   语文课堂,教师是“演员”,既有“吹、唱”表现,又有“拉、弹”之举。所谓“吹、唱”是语言的艺术,“拉、弹”是演示的艺术。教师不妨大胆设计艺术的动作,就算是一个手势也好,以形象化的表演,把所教的内容“表得淋漓”,“演得尽致”,在热烈而和谐的氛围中,再现人物的形象,给学生以直观之感觉。
   如教朱自清《背影》一文,我学习徐先生之法。当时表情是严肃、敬佩的,表演“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场面。我做到一点:动作演示慢,如电影的慢镜头。尽量重视课文“探、爬、攀、缩、倾”的动作,还添加动作神态描写的讲解,形象生动,逼真传神。学生从中体味到了“父亲”行为慈爱,形象高大。也解读了“天下父母心”。学生想的、见的,能不流泪?
   二.学生自扮角色,吃透内容,揣摩韵味
   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好动引进课堂,他们的兴趣便会浓,达到“教是为了不教”之目的。《雷雨》之教学,即可如此。上课之前,我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课文内容,研究剧中的角色。上课之时,指导学生分角色再现剧情。在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短,教学任务繁重,忌讳随意地指定几个学生去表演全篇课文,因为那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气氛很热闹,实际却容易流于形式,至一部分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置身于事外。我们通常的做法是把课文分为多个表演片段;把学生分成多个表演小组,让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每个小组的学生既是表演者又是其它小组的评委;对于重要的片断有时甚至要多个小组来表演。课文《雷雨》很长,我们可以把它切分成十几个语言小块,每个小块都只有几句台词让不同的小组去表演,其中潜台词丰富的、反映了人物复杂内心世界的语言片段采取了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多组重复表演的方式,让学生体悟其中的奥妙。如下面这段台词:
   仆人们住手,仍拉住大海。
   鲁大海:(挣扎)放开我,你们这群强盗!
   周萍:(向仆人)把他拉下去!
   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周萍:你是谁?
   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
   鲁大海: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
   鲁侍萍:(呆呆地望周萍的脸,又哭起来)大海,走吧,我们走吧!
   大海为仆人拥下,侍萍随下。
   这段文字看似简单,语言却极其精妙,表情达意十分丰富,通过几个小组反复的揣摩、表演使全班学生明白了鲁侍萍复杂的感情,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表演,学生将课文搬上了“舞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将“剧务”分工明确并各施其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学生将自己在参加活动中的体悟和剧本结合起来,有利于他们形成新的认识。
   之后,围绕各自扮角色表演是否“投入”,是否体现人物的特征等来分析。尤其是鲁侍萍三十年后再见周朴园等各自的内心世界,周朴园知道眼前的是侍萍时说话的变化,揣摩其中之一的韵味,充分让学生讨论。演员也自谈体会,深入的研讨之中,味道越来越浓了。
   从初读教材到分角色的表演,学生学习的全程无不为理解教材、把握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笔意及其表现形式服务。
   三.师生共同活动,积极参与,谋求创新
   课文内容给学生直观抽象的感觉,他们有时觉得枯燥乏味,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参与,使他们动脑、动口、动手,培养其高层的创造思维。如先赞可夫所说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我本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演讲。《项链》所叙,是“谁的错”,是路瓦裁夫人或佛来思节夫人,还是其她呢?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正如文学作品中人物理解一样,“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贾宝玉”。本人作为中介人出现在课堂教学上,通过辩论表演的活动,学生萌生浓烈的学趣,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从中培养了创造思维。还可进一步启导:这事发生在外国,发生在中国又会怎样?新时代的路瓦裁夫人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诸如此类,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创新的意识有了,《项链》的不同结局,高科技时代的真与假,网上的路瓦裁夫人,形形色色的都有了。那么,学生就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就有一个各抒己的表演机会。
   四.表演的延伸,余韵未了,拓展时空
   表演不单在课堂之中,还可延伸到课堂之外。学生在元旦文娱晚会上,表演课文剧《守财奴》惟妙惟肖,形象生动地再现葛朗台爱财胜于命的性格,全校师生喜见乐闻,深受教育。这是语文课教学在时间上的延续,在空间中的拓展。
   总而言之,表演的艺术是可取的。当然,这涉及教师的修养,业务水平问题,表演要注意得体,切忌一味取乐,搞笑玩耍。形象表演的教学,效果良好。
   1、它是对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教法的宣战,形象生动易被学生接受。从教此法多年,深受学生喜欢,“仿佛亲身经历了他们所描述的事物之实实在在的可触觉的情景”,比传统教学好得多。
   2、在写作教学上,表演的艺术深入学生之心。像《我的老师》、《一堂生动的文科》及《课外活动》等题材作文,学生提笔有东西可写,有信心写。
   3、可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艺术素养。语文教学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就必须结合实际,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学习认识社会、学习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以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谢静贝,教师,现居浙江宁海。

谈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