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3期 ID: 139625

[ 余旭辉 文选 ]   

对《陈涉世家》中陈涉形象的再认识

◇ 余旭辉

   《陈涉世家》这篇课文几遍教下来,对陈涉一个越来越深的体会是:陈涉是一位阶级分析与关系定位的天才。对阶级的深刻认识及准确的关系定位,最集中体现了他杰出的组织才能。本文拟从阶级的角度入手分析陈涉杰出的组织才能。
   一.陈涉所处社会的阶级分析
   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最富声望的理论之一便是“结构化理论”。将此理论移植到社会学,大凡权利社会按照社会地位以及支配社会资源的能力,可以分为三个阶层:社会的底层,人数众多,人数占社会的绝大部分,但处于被支配地位,掌握着极少的社会资源;社会的中层他们也是既得利益者,但不掌握核心权力,且占有资源有限;作为统治阶级的上层,他们人数不多,但掌握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控制着绝大部分社会资源,处于社会的塔尖。
   按照结构化的社会理论,陈涉所处的秦社会,等级森严,大概也可分为三个阶层:以陈涉为代表的社会底层,以三老、豪杰为代表的社会中层,以郡县令、秦王为代表的社会上层。
   二.陈涉对社会各阶层定位及关系处理
   (一)对待社会底层——威服、团结
   “得民心者得天下”。陈涉首发反秦,应者众,除了“天下苦秦久矣”这一根本原因外,还与其对同是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的定位密切相关。我认为,陈涉无论从直觉上,还是从理智上,他都将社会底层作为斗争的依靠对象与力量源泉。因此,在他“佣耕”之时,他就直言“苟富贵,勿相忘”。由此可见,他对社会底层在情感上有种天然的亲近,这种判断还可从“吴广素爱人”窥视一二。虽说不能将吴广与陈涉等同视之,但从文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可看出吴广甘受陈涉调遣,他俩关系若不密切,何能至此?大凡起义,没有响应者,恐怕会出师不利,甚至中途夭折。陈涉认识到欲发动起义,就必须得到士卒的响应与追随,由此才有了“卜之鬼”、“威服众人”的举措。其实此举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司马迁开篇寥寥数笔就点明了同为佣耕者对陈涉的认知:“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一个“笑”字把陈涉在大众心目中的斤两掂量得非常清楚。因此,陈涉洞察人性,长袖善舞,利用士卒畏惧神怪的心理施此把戏达到威服众人的目的。若不是陈涉认识到劳苦大众为依靠的对象与力量,何苦费尽心机?
   依靠社会底层的想法支配了“行收兵”等举措。陈涉在起义过程中,大量吸纳穷苦出身的百姓与士卒。对待这群人,他既没有丢之弃之,又没有斩尽杀绝。正因为团结劳苦大众,他的起义队伍方能不断壮大,“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二)对待社会中层——利用
   “马上打天下,马下治天下”。陈涉不愧为一位杰出的领导者,他认识到光攻城略地还不够,还需要通过后续有效管理达到巩固并“为我所用”的目的。显然,他的起义队伍武功有余,文功不足。因此,他对作为秦统治阶级一部分的“三老、豪杰”非但没有“刑之”,相反还召来“会计事”,任用他们维持地方的稳定。陈涉的眼界、胸怀与手段令人叹服!试想:若陈涉对秦的统治阶级不加分析,等同视之,也许起义一开始就不可能如此顺利。对待负责掌管教化以及当地有声望者,陈涉采取了暂且利用的策略。
   (三)对待社会上层——杀伐
   “革命是利益的再分配”。利益分配的前提,便首先是革掉利益既得者的命。陈涉若要实现富贵梦,就得革掉当权者即秦的上层统治者的命。这个上层统治者既指秦中央集权的,又指地方的。陈涉的这种意图从文中两处可以看得非常明显:“攻陈,陈守令皆不在”,陈守令作为陈地最高行政长官,面对陈涉起义军的势如破竹,觉得在劫难逃,审时度势逃之夭夭;“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应陈涉”。对待各地长吏,各地采取的策略就是“刑之”,一个“应”字旗帜鲜明地表明了陈涉对待秦统治阶级的态度。
   从阶级的角度再识陈涉,其实也是对陈涉形象的丰富与补充。陈涉的组织能力不仅仅体现在他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以及具体发动起义上,而且从更大层面讲,还体现在陈涉天才般对当时社会各阶级的准确分析与灵活的关系定位上!
  
   余旭辉,教师,现居广东深圳。

对《陈涉世家》中陈涉形象的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