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2年第1期 ID: 139357

  

如何让学生爱上朗读

◇ 刘 洋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也提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如何让学生获得语感能力?朗读无疑是一种最基本也是最佳的培养学生语感的方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学生在早读课上,语文课堂上,懒得开口朗读,不愿开口朗读。如何让学生们爱上朗读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感受朗读之美
   教师可以找来一些优秀的朗读作品,例如央视电视诗歌散文系列视频:图文并茂,音乐和朗读相得益彰。并抽出时间,与学生一同欣赏,以此来刺激学生的听觉神经——原来朗读可以这么美!
   二.教师亲自示范
   要求学生做到,教师自己也应该做到。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水平。在早读课上,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放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也要经常给学生示范朗读。教师要以朗读感染学生。
   三.适当引导点拨
   在教学中,根据课本教学参考书籍,有些教师带着学生给一些诗词作品划分节奏,标注重音符号,并以此来指导自己与学生的朗读。事实证明:这样的指导只会让教师和学生朗读起来束手束脚,顾此失彼,枯燥无味!——这恐怕也是学生厌倦朗读的重要原因。
   读得好,才有信心;有信心,才有兴趣。
   其实,读无定法,有感情,打动人心的朗读就是好的朗读!
   而要想打动别人,先要打动自己,学生首先得有真感情!所以,根本问题还是要解决:就是要引导学生去联系现实,站到作者的角度去看,去听,去感受,去联想,去想象,去思考。尽量做到:消失自我,与作者的精神世界融为一体。并把自己的这些理解和感受,边联想,边想象,边品味,边忘我地朗读出来。
   真情流露,定然能够打动人心:真情是最好的朗读技巧!
   教师在朗读的教学中的引导主要应该以点拨为主,主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处理课文的朗读。
   以引导学生如何有感情地朗读何其芳的《秋天》的第一节为例: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可以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和语句,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闭上眼睛去想象,联想,体验和感受作者每一句中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情感。由此,在这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眼里:农家丰收,喜悦,清远,恬静的秋天。这之后,就是要带着这样的理解和感悟去朗读对应的诗句,仿佛自己已身临其境或者融入其中……
   具体赏析诗歌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对于细节处朗读处理方法的指导。
   例如:“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丁丁”怎么朗读?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觉。可以让学生模拟发声,适时地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并将这一词语放到句中去朗读。最终联系上下文,根据“飘”和“幽”,让学生体会出“丁丁”应该读出轻柔、缓慢、若有若无的感觉。
   通过这样的朗读指导,来启发学生:好的朗读与深入的理解、细致的感悟是分不开的。我们只有要在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读得更到位,更有感情。从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思考朗读处理与语义及作者思想情感之间的联系。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创造性朗读的乐趣。真正做到有依据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有真情地朗读。
   四.鼓励个性朗读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例如:语文课前三分钟,每天一名学生朗读他们自己喜欢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要求他们事先充分准备,朗读时,解放思想,尽量忘我地去朗读,享受自己朗读的过程。对于学生投入的朗读,教师应给予积极的评价。始终把培养和保护学生的朗读兴趣放在第一位。
   总之,朗读兴趣的培养,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意义深远!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体验和表现朗读之美,让他们在朗读过程之中培养良好的语感,让他们在朗读之中感受语文之美,让他们在朗读之中更加热爱我们的民族语言。
  
   刘洋,教师,现居安徽肥东。

如何让学生爱上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