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对“创新意识的交互性”概念的理解
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交互,在计算机中的意思为参与活动的对象,可以相互交流,双方互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的可交互性,是让学生在群体学习过程中互相交流帮助,让自己更好地学会与他人合作、相处,共同进步。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针对新世纪人才素质提出五个“学会”要求: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其基础就是“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就是学会存活的本领。社会是由人与人按一定的关系组成的群体,社会中的人要想生存就必须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学习”就是要学会学习的方法,要能进行有效的沟通与表达,要有阅读和理解的能力,要有探索推理和解决疑难的能力,要有获取、处理与应用信息的能力,要有创新的意念,要有开展研究的能力,要做到终身学习。这“八要”的核心就是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所以,为了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学校教育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也学会与人相处与人合作等社会技能。
二、 阅读教学注重创新意识的可交互性
创新意识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品质和创造性个性品质。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包括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即个人比较固定的创造特性。而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在学习理解过程中的想象力、语言的感受力,培养较强的口头表达力等等,无处不体现着创新意识。因此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能发挥独特的作用。
目前我国的课堂教学结构以班级教学为主,这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积极的意义。因为班级学生多,学生性格气质有差异,同时又各有自身的优势,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个性之间的优势互相弥补差异,互相启发、互相促进,共同进步,这样就能较好地发挥交互的特点。
三、 充分利用语言文字发挥创新意识的交互性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应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创造个性相互影响。这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往传统的教学是一对一的单向反应,而现在却强调一对多、多对多之间的交叉互补。因此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创新意识的交互性,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首先教师应把自己定位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是参与群体学习的一员。其次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他们,对于那些胆小怕事的学生更应该热情鼓励、帮助。那些被认为学习有困难的调皮捣蛋学生的头脑中常常闪烁着创新智慧的火花。强调每个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获得展现的机会,有助于整个集体生动活泼地学习、思考,养成创新思维品质的好习惯,为学生之间的交互打下基础。
2. 教师在利用语言文字培养创新意识的同时还应创造使学生之间发生交互的条件。创造条件就要求教师既要认真、深入地钻研教材,又要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规律,抓住引发学生创新意识可交互的切入点,在学生的“悱、愤”之情境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 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现创新意识的交互性
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发展是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并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体会,按自己的形式与伙伴合作,保留自己的意见,这才是真正地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小组互助合作的学习形式最能体现交互性,在这种学习的氛围中,学生互学互助,大胆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多向交流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的变通性、深刻性、敏捷性等,较好地体现了思维的交互性,训练了学生的听、说、想等各种学习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建邺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