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听于永正老师教《番茄太阳》一文,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感悟到位了,也读出效果了,于老师很满意,评价说:“这就对了,读书就像旅游看风景一样,要边走边看,边看边想。”这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阅读可以似旅游吗?如果可以,风景在哪里?语文教师在旅游中又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经过不断的思考,我有了以下的发现和体会:
一、 阅读是心灵的旅游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从中可以看出阅读的重要功能:阅读可以巩固识字成果,并通过语言文字让读者领略不曾亲临的情境,可以自主地快捷地吸纳前人的经验和智慧;可以规范自己的语言,提升表情达意的水平和能力;可以丰富自己的情感和语言,为问题求解储备势能;可以让人历经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提高思维能力,走向智慧的人生。其中的关键词 “认识”“审美”“情境”“表达”“思维”与“智慧”涵盖了两方面,一是阅读的途径——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二是阅读的最终目标——使学生陶冶情感、发展思维、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换而言之就是学会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但凡旅游爱好者,都津津乐道于自己亲身游历过的风景,山山水水、人生百态、风土人情,每每道来都好像再次身临其境。这也是有些学生写亲身游历过或亲身体验过的素材有话说、能表达清楚的原因。教学中也发现,即使提供了丰富的图片,也不足以与学生亲自体验的感受相提并论。
读书与旅游,都是乐事,也都是雅事,都在追求精神层面的愉悦,都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与素质的过程。从行为的初衷和结果对比可以得出结论,阅读就是旅游,是心灵的旅游,是在文字中、书页里、先哲的思想精髓里进行的旅游,是在生活中、情感里、自由的表达和创造间进行的旅游。像旅游那样阅读,就会形成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强大杠杆”,借着它“就能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也就会达到“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的至高境界。
能以旅游的姿态来阅读,学生会多么快乐!但是,那种只随便翻翻的读书行为并不能称之为阅读。唯有激活了所有的感官感受,先尊重文字、视书籍为一个独立且丰美的世界,让文字记录的意义随时幻化为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而且演化为喜怒哀乐的情感,依照书的信息来调整我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这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阅读”了一本书,也才算在这本书的世界里真正“旅游”了一回。
二、 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导游
一本好书,便是现实世界之外又一个神奇的世界,书籍同样赋予人们思想。要想学生写得好,就必须引领学生读得多。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再阅读。”当今社会因为受市场经济思潮影响和形形色色的娱乐休闲活动的诱惑,全民读书风气日益衰落,“阅读恐惧症”像感冒一样流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像一个优秀的导游一样,引领学生走进阅读世界并欣赏最美丽的风景。
1. 有“慧眼”才能发现“风景”。有位哲学家曾说,贝多芬的四重奏的乐谱放在出版社的仓库里,和地窖里的土豆没有什么两样。的确,一箱箱《莎士比亚戏剧集》从印刷厂搬出来放在货运车厢里,和其他货物有什么区别呢?
千里马需要伯乐的发现,文本中风景的发现离不开语文教师的慧眼。于老师有一双慧眼,他集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人生积淀,总是可以先于别人发现这些独特的风景并引领学生生动活泼地去参与、欣赏、感悟、领会和创造,他善于抓住文本的风景,“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使学生受到了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其中,隐藏着于老师匠心独运的教学机智,教学呈现出一种五彩斑斓的艺术风景,学生在于老师课堂上的出色表现也为风景增添了浓重的色彩。
教学《番茄太阳》第一自然段时,学生朗读的时候语气机械平淡,没有感情色彩。一般听课的老师对这样的朗读并没有在意,觉得随着课文的深入理解,学生自然会读得越来越好。但是于老师却不满意,他抓住了文中的“灰”,除了相机介绍了作者当时的生活境遇和写作背景之外,还引导学生体会灰色色调给人带来的感觉以及重复使用的用意,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当时身患残疾、生活艰难、情绪低落的困境。再读这一节时,学生有了不同的感悟,表情严肃,语气低沉无力,读到“心情灰暗无比”时,一个学生甚至已经没有了声音。透过孩子们的朗读,仿佛看到了作者举步维艰、几乎丧失了生活信心的现状,令听者为之动容。这样的感悟,为学生理解盲女明明的笑容之可贵和作者情感的转变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看似简单的一个字,却蕴含着这么丰富的含义。于老师从直觉和写法两方面的点拨,让文字背后的风景变得丰满厚重,学生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温度,思想情感也有了一定的深度,自然而然地走进了作者的精神世界,朗读就是很好的见证。
2. 用“语文味”演绎“风景”。语文味的最高形式,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阅历和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由此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语文味是教学的目的,也是教师教学的手段。
语文味十足是于老师教学的一大特色。教学《给予树》时,于老师一上课就复习了“并不宽裕”这个词,请学生去黑板默写并评价之后,接下来让学生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并不宽裕”是一个虚指的词语,意思并不好表达。于老师引导学生读课文,拎出文中的几个数字,轻轻松松做了一个乘除法就帮助学生理解了这个词意。学习是为了运用,当堂练笔的内容是以受帮助孩子的身份给吉吉亚写一封感谢信,于老师再次要求每个孩子写的信里除了表示感谢之外,都要有这几个数字。此举妙在于老师准确把握了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将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课文内容的感悟、写信方法的点拨、写信内容的指导系统而循序渐进地呈现出来,这样的教学“一石多鸟”, 语文味十足。
于老师有句很朴实的话,“实践使我知道了教语文其实很简单,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话语不多,但诠释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方向。用这样的理念、以此为目标的文本解读、教学设计,才能有足够的语文味,才能演绎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道道风景。
3. 导亦有道,方能升华风景。有人说于老师是走进学生精神世界的使者,我觉得于老师更是一个善于引发学生阅读冲动、能够引导学生在书中徜徉的优秀导游。那么,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发挥“导游”的作用呢?研究于老师的教学课例,似乎有了一些答案。
从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语文教师的“导游之道”。他上了很多公开课。课例不同,教学设计也不同,但是手段基本都是一样的,总是在千方百计地导“读”、导“说”、导“思”、导“写”,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我想,这应该是于老师“学生主体观”“学生发展观”“学生创造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于老师对课程标准的准确理解和把握的体现。通过导“读”,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领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速度,从而有力地激发和推动学生去阅读各方面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写作夯实基础。导“说”,是为了让学生 消除怯懦心理,敢说,有中心有条理,会说。导“思”,是通过读书、思考、讨论,解决学习上问题,让学生体验到讨论的愉快,增加了探求的信心和兴趣,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问中求进,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好品质。导“写”,则是引导学生动脑,动笔,动口,让学生尽情挥洒、倾吐心声,激发习作兴趣,把写作变成学生的乐事。简而言之,教学目标都是高度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写作能力。
犹太人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常在孩子们阅读的书本上涂抹蜂蜜,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读书是一件“甜蜜的事”。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身为阅读活动的“导游”,“导”亦要有“道”,只有符合课程标准、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有“道”之“导”,才能让阅读的意义得到升华,才能让学生的阅读真正成为惬意而享受的心灵之旅。这,也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责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文教体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