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424

  

让真情在语文课堂涌动

◇ 姜 平

  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说得好:“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感情是教学的催化剂,它能唤起学生对学习的追求。因此语文教师上课时要努力营造“真情涌动”的语文课堂氛围。
  一、 建立师生情
  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推动教学顺利进行的润滑剂。爱是师生关系的核心,也是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如果学生热爱教师,必然也喜欢教师所教的课程。要想在课堂上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教师要有一股爱学生的真情,真心去关爱班上的每一个学生,不管是优生还是差生,只要付出真情,相信孩子也会把心交给你。第二,教师上课时要用独特的语言魅力紧紧扣住每个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语文教师应该把自己的语言功底打扎实,通过生动、形象、幽默、富有情感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在教学过程中要讲究语言节奏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丰富变化,并配合适当的体态语言,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好地将教师的情感传染给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第三,教师要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用欣赏的态度去倾听、评价学生的见解。课堂上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就予以激励,不怕学生失误,找出其值得肯定的地方,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上进心。总之,教师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而是学生的伙伴、朋友,只有师生之间流淌着浓浓的情谊,学生才会无拘无束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 促进生生情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告诫我们:“一定要把学生教活。”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增强生生互动意识,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探索力、想象力、创造力发挥到最佳状态。 课堂上,教师围绕课文组织教学活动,可以使用多种手段、多种方法,如小组表演、小组讨论、小组读书等,保证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及对话。教《赠汪伦》这首诗,在学生理解诗意后,为了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场面,让学生切身感受李白和汪伦之间真挚的友情,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相聚须尽欢,分别不忧伤,此时此刻,李白与汪伦站在岸边,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同学们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演一演。学生小组讨论后,再分角色进行表演,演员、导演各尽其职。在导、演、评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保证,他们个个兴致盎然,神采飞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才华:有互相诉说离别之情的,有吟诗互相祝愿的,有互赠礼物作为留念的……从李白与汪伦两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感悟到生活中许许多多人间真情;从李白与汪伦送别时的一幅画面,联想到生活中许许多多感人的场景。在生生互动中,孩子们不仅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在非智力领域的收获也不小呢!
  三、 体验文章情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一般都是名家名篇,文质兼美,内容丰富。教材中有描写绚丽多姿的大自然,不论是鸟语花香的春色,林木繁茂的盛夏,还是果实累累的金秋,白雪皑皑的严冬,都给人以美的感受;有反映社会生活的,它们或表现真挚的友谊,或表现强烈的爱国情感,或表现高涨的工作热情,或表现崇高的奉献精神……这些耐人寻味的生活实例,无不以它独特的美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还有教材本身所体现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风格等,这些丰富、隽永的艺术美更给人以美的享受。基于语文课程的这一特点,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教师首先应体验文章的内涵,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把握好文章的情感基调,发挥情感的独特功能,因为学生的情感之弦是需要教师来拨动的。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音乐画面等手段创设情境,拨动学生的情弦,引领他们走进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在教学《二泉映月》时,在学生理解 “坎坷”一词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倾诉,倔强的呐喊”这句话,通过一次次朗读,学生的体验感悟不断加深。接着王老师深情地描述:“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地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地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地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地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然后他借助多媒体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再配以“月光似水,静影沉壁”的月夜图,在如歌如泣的旋律中,创设浓烈的“情感场”,拨动学生情感体验之弦,引领他们全身心进入文本情境,从而唤起学生对阿炳坎坷遭遇的深切同情。当王老师请学生谈谈听了后有什么感受时,学生们畅所欲言,有学生说道:“我感受到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我真的很同情他。”有的说:“我感觉到了这首乐曲表达了阿炳当时的心情。”还有学生说:“如果阿炳没有这个坎坷的经历,他就不会拉出这个曲子来。”通过这种形象生动而又充溢着激情的语言和音乐画面的情境创设,学生很快融入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一任思想感情如野马般驰骋,从而真正受到了熏陶和感染。
  四、 感受作者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许多优美的课文本身栖居着浪漫和诗意,而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藏于文字的深处。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体现的情感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这就首推“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进行“个性化”品悟,体味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情感。新课标指出:“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水》一文,作者以儿童的口吻来写,写了水给村子里的人尤其是孩子带来的欢乐,学生在反复朗读后,有了自己的体悟,知道了这样写更能反衬村子的缺水之苦。在最后一节中,写道:“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的血的流动在加快。”反复朗读后,我问学生:“孩子们,我们虽然没有像文中四兄弟一样的生活经历,但是读着这样的文字,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什么是幸福。假如我们就是文中四兄弟中的一位,此时你感受到的幸福是什么?”结果孩子的答案告诉我,他们懂得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其次,教师要抓住感人之处,通过多媒体课件、录音、挂图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如教学《灰椋鸟》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灰椋鸟的图片,教室里响起一片赞叹之声:“多可爱呀!”“太可爱了!”在欣赏完鸟儿归林的动画之后,学生们久久沉浸在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美丽画卷之中,充分感受到作者对灰椋鸟的喜爱之情。再次,课文中有的语句表达了特定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推敲、仔细品味,结合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实际加以分析。在《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抚摸着大黑骡子念叨着”“深情地望着”“背过脸去”“缓缓地摘下了军帽”等处,让学生仔细品读,联系亲身经历,把自己的感受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语文课堂离不开“真情”,语文课堂需要“真情”,学生更需要“真情”,教师要努力让真情在语文课堂上涌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四甲中心小学】

让真情在语文课堂涌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