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431

[ 唐广祥 文选 ]   

阅读教学初探

◇ 唐广祥

  以往的阅读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解,而忽略了学生接受的主动性。老师在台上讲得“天昏地暗”,学生在下面听得“云里雾里”,最终教学效果总不如人意。怎样提高阅读课教学效率呢?我们知道读书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学法,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有感情地读,读出语言的魅力,产生“内心视像”, 既减少了不必要的讲解、分析,又优化了课堂结构,使学生读有所悟,读有所得,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在这方面,我有亲身体验。
  一、 培养兴趣,注重阅读习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阅读兴趣不仅能够减轻学生阅读中的疲劳感,而且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效率。毫无兴趣的阅读,即使凭着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规定的400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最终还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首先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实际,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能够帮助他们读懂文章,能读懂就有收获,就有成功的快乐。其次,形式要多样化,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用读、演、画、唱、比等形式,让学生聆听美妙的音乐,欣赏精美的画面,感受美好的形象,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尝试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充分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教者通过对学生读书能力的赞扬,对精彩情节的阅前提示,让阅读任务具体化明确化;通过对读书效果的表演性检查,对学生演出的随机性点拨,使学生消除读书的枯燥感,感受到读书的无穷乐趣,获得阅读的自由。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了知识,得到了美的享受,表现了自我,获得了成功,就会对阅读情有独钟,就会喜欢上阅读。
  我们知道,良好的习惯有利于人们高效地工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工作、学习、生活的质量,使人终身收益。习惯一旦养成,要想改变就很困难。因此,从一开始就应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习惯,不出声、不指读的默读习惯,喜欢图书、爱护图书的习惯。
  二、 感悟体验,注重阅读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强调阅读者的个性体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例如在《七根火柴》一文的教学中,对红军长征行军途中的艰苦,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多数学生只停留在对文字的理解。如果能带领学生进行一次“远足”,学生就能结合亲身体验来感受过草地的艰辛。学生有了体验,对无名战士和卢进勇的崇敬之情就会油然而生,这时,老师再精彩的解读都是多余的。重视阅读的感受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如教学《背影》一课,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回忆亲人外出打工给他们送行时的情景,想想清晨父母匆匆离开的背影,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了体验,对父母的敬爱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教师的说教也就多余了。重视阅读的感受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朗读,还提出了培养学生善于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除了朗读外,默读、精读、略读、浏览都很重要。略读旨在粗知大意,浏览意在提取信息,精读则重在品味和欣赏。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教材,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语文学习的规律,同时注意方法的指导。例如教学《陋室铭》一文,教师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在“陋室”上做文章。文章题目叫《陋室铭》,文中的“室”到底“陋不陋”?初读课文,提取“陋”还是“不陋”的信息,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将所执观点分成两组进行研读,最后进行辩论。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教材的丰富性和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多元性。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加强多种方法的阅读训练,让学生熟悉各种阅读方法,逐步培养独立的阅读能力,熟练灵活地选用适合自己阅读的材料和方法。
  三、 平等对话,注重个性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可见,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走进课文,与文本对话,真正体会到语言文字的人文内涵,从而学会学习,受到熏陶感染,从而影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对话过程就是学生的学习过程,我们必须把这个过程列入教学目标之中,还它一个应有的重要地位。因此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文本中去,让学生到课文中走一遭,把文本中的感情内化为自己的感情,然后把自己独特的理解、心中的疑团表达出来,和同学对话,和教师对话,和文本对话,让课堂成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学习场所。这种对话是一种多向交流,是意义建构活动。通过平等对话,可以给师生双方以新的启迪,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使学习向纵深方向发展,使不同个性的学生都能思维活跃,畅所欲言。在对话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处理信息,促进新知识的生成。
  人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同一语文材料应该有理解一致的地方,但因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个性特点、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作品、同一句话,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正确的,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探究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后,学生的朗读自然也会烙上自己的个性色彩。
  四、 背诵积累,注重探究过程
  积累语言材料,其实就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存储,它们是生活经验,是形象的材料,是思维、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存储在大脑中,将成为学生的终身素质,也就是语文素养的构成。这些材料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语文素养,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的表达,还是用笔描绘,无非是调动大脑中储存的语言信息,再按一定的规律组织而成的。能否听懂别人的话,能否在朗读的过程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语言储存作为基础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难想象,一个对典故一无所知的人,能真正读懂李杜的诗、苏辛的词;一个对祖国语言的瑰丽毫无欣赏能力的人,能充分领略到欧阳修、朱自清散文的无穷魅力。思维、审美、鉴赏等一系列心智活动,无一不是通过语言的传递、转换来完成的。丰富的文化积累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诵读就是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的一种有益于积累、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在阅读中鼓励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精彩的片段,加深感悟,增强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的讲解能使学生学懂课文,却不能使学生学会阅读,更不能代替学生体会语言的魅力。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是靠教师讲一讲就能培养出来的。要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依赖走向独立,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悟”,不断“练”,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实施时,就要重过程,要让学生把作者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要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感悟外化为语言。这种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性阅读、创造性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灌南县李集中学】

阅读教学初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