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429

[ 周建飞 文选 ]   

引导小学生写“绿色作文”

◇ 周建飞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写作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应该是充满人性美、个性化的创新活动。①本文试图就如何荡涤小学生作文的灰色污染、尽显生命原色以及如何引导写绿色作文问题,谈点个人的浅见。
  一、 荡涤灰色污染
  何谓作文灰色污染?我想用几个词来概括,这就是:写作套路上的“凑、抄、套”,习作内容上的“假、大、空”,以及“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灰色污染根源何在?一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不端正。为了应对考试,教师们绞尽脑汁传授“作文秘诀”,有的甚至要求学生背诵优秀作文。我们悲哀地看到,在老师的教育下,许多有着不同个性、情感、意志、爱好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保持着相同的倾向性。二是教师的写作指导不得法。教师刻意要求学生拔高立意,只重语言文字形式的训练,忽视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造成了内容与形式的割裂,实际上是逼着学生做无米之炊。
  茅盾先生说得好:“幼稚粗拙是壮健美妙的前奏曲。”我们宁要“个别”,不要“一律”;宁要“幼稚”,不要“成熟”;宁要实话实说,不要虚伪矫饰;宁要有一说一,不要无病呻吟。
  二、 尽显生命原色
  绿色乃生命原色。写“绿色作文”,就是要摒弃矫饰与编造,摒弃抄袭与套路,学会用眼睛观察人、事、景、物,用心灵感悟人生,将自己真切的思想和情感倾注于字里行间。在写作中历练文笔、提高认识,升华灵魂。这就是绿色作文的真谛。
  作文显示生命的原色,首先要“求真”。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溪,泉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②叶老的话告诉我们,学生只有解放心灵,关注生活,才能写出充满灵气又富有个性的作文。其次,在写真实的前提下,要加强学生的品格培养。在作文指导中,不能简单、草率进行例文模仿,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品质。让学生在作文中把个性品质中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如善良、友爱等),升华品格;把个性品质中不好的一面暴露出来(如凶狠、自私等),认识缺点。努力使每一次作文成为学生做人的一次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让他们敞开心扉,抒写真情。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三、 引导写“绿色作文”
  (一) 引导学生喜爱作文,激发兴趣。《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习作的起步阶段,要十分注重兴趣的培养和自信心的建立。“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认知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得能力的一种强烈的欲望。我在作文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1. 命题要“新”。即作文题目要新颖。“老生常谈”的命题,无法激起学生作文的激情与欲望,更不利于学生写好作文。命题时应找准生活的耀眼点、事物的新奇点、景物的亮眼点、人物的闪光点拟定题目,如“她笑了”“我真后悔”“我眼中的——”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2. 内容要“活”。即灵活作文要求,使学生因解脱束缚而乐为。教材中,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过于机械求全。写小物件,必是要求从来历、样子、用途三方面去写;写小动物,定是先写外形,再写习性……学生作文,千篇一律,缺少创意。因此,教师要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针对学生实际,灵活变通地把握习作要求。如写小物件,学生只写它来历的不平凡,行!仅写它样子的漂亮,行!单写它的用途,当然也行!如写“我发现了……”,可以写学习生活中的发现,可以写日常生活中的发现,可以写对科学知识的发现,当然也可以写社会大事的发现。
  这样,灵活习作要求,学生作文没有过多的束缚,倍感轻松、乐于下笔。
  (二)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开发绿色潜能,培育“绿色作文”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李大钊说过:“若愿园中花木长得美茂,必须有深厚的土壤培植他们。”③生活就是“绿色作文”生长的土壤。学生没有对生活的体验(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就没有思考和感情。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观察大自然的美景,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对学生的每一次观察所得给予鼓励,指导学生用心去发现其中的一些变化,把感知到的一切通过写观察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在长期的观察中,学生会发现许多新的东西,获得许多新的感受,如小蝌蚪长出后腿了,今年的桃花比去年开得早……勤于观察使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越来越强,感觉越来越敏锐,感受和体验也越来越多。
  教师还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和学生共同开发现实生活中的作文资源,开展综合性语文活动。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去经历、体验生活,获得个性化的体验。比如植树节时,引导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并把劳动感受写下来;母亲节、父亲节时,鼓励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学做一道菜或学做一样点心,并写一篇“大厨日记”。在这样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鲜活而又丰富的生活体验,为习作提供“能量”。
  (三)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乐于想象。想象是创新能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想象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丰富的想象能使文章生机盎然,光彩夺目;习作如果失去了想象,就会缺乏生机。
  怎样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练习改写、续写、扩写;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漫画,看图形进行想象习作;还可以编写童话、进行科普习作等等。
  (四) 引导学生喜爱阅读,勤于积累。习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注重生活的体验,也注重知识的积累。如果说体验是走向真实,那么积累是走向本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并且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大量的课外阅读还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智力背景,引导学生以读促思,以读助写。实践证明,课外阅读是引导学生积累人文底蕴的过程,是真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把金钥匙。陶行知先生也告诉我们,没有大量阅读作为基础的习作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
  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在班级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我向学生推荐了《阅读改变人生》一书,向学生们介绍名人读书的故事,让学生从当代名人的切身经历中,体会到阅读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创造力,能塑造人的心灵。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阅读经典名著《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利用活动课时间,我们围绕这些书畅谈读书感受,评点人物个性,交流阅读情况,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了分享读书收获的机会。
  (五) 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善于表达。文字表达强调顺其自然。有什么话就写什么话,话怎样说就怎样写,重要的是反映生活实质、表达真情实感。当然,文字的表达也有方法和技巧,主要是阅读时理解与吸收的问题。但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段与段之间怎样衔接,还要以文章所反映的事物本身的逻辑联系的规律来决定。《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创意的表达。”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
  有真文章者,必有真人品。语文老师,有比教给学生作文技法重要百倍的任务,这就是把准学生成长的脉搏,活跃学生的身心,开拓学生的视野,找准学生的“激情点”,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激活学生的生命力,让学生“吾手写吾心”,兴趣盎然,激情勃发,写出“清水出芙蓉”般的绿色作文,作文与做人齐头并进。
  荡涤灰色污染,培育绿色作文,我们的写作教学定会出现杜牧所描绘的那种可喜景象:“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果满枝。”
  【参考文献】
  ① 朱健琳:《创新,作文教学改革的根本出路》,《教师教育》2003年第44期,第30页。
  ② 赵婕妤:《丰富学生生活,倡导个性化习作》,《教师教育》2008年第3期,第30页。
  ③ 李大钊:《李大钊文集》(下),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64、165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凌桥乡中心小学】

引导小学生写“绿色作文”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