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开放的语文课程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特点,时刻注意研究教材、教法,以下是我在教学中实施的“三个开放”:
一、 开放教学内容
首先,教学内容要不局限于教材。教学时,要敢于根据教学实际而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必要时可调整教材的顺序,重组、增删教材的内容,并适当地补充相关学科的知识。要把教材当作一潭活水,不断丰富教材,让学生能从中不断吸收到新鲜的知识营养。
其次,选择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目标一样,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特点而有所侧重,不平均用力。在同一堂课上,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选择性地学习教材内容,这样就避免了精力和时间的浪费,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也养成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再次,对教学内容学习顺序的安排也应当由学生自己确定,先学什么,后学什么,学生自己选择。自主安排可以让学生理智地去分析、组合、评价学习内容,这对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很有意义。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选择学习内容时应注意材料是否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可以组织学生去研讨具有探究性的内容,不要把教学内容当作静止的对象,要组织学生积极去探索,深入去研究,挖掘其中的深藏价值和意义。创造性学习并非只是让学生问几个问题,说几句异想天开的话而已,它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去进行创新活动。从这个角度说,教学内容的研讨价值和思维激发性越大,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训练力度也越大。
二、 开放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的变革是创新教学的主要方面之一。教学形式的开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不要囿于既定的方案,应根据“教情”、“学情”的变化随时调整。“课堂是出错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出错,允许课堂出现偏差,但这又“应当成为一种新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二是提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项交流的合作形式,真正将质疑讨论落到实处。在教学活动中,知识的产生与流动不是单向的,而是多向的交流与碰撞,是生生不息的复合与再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讨论,一些零散的不成熟的思想片段就会发生碰撞并整合,对问题的认识就会更加深入。因此,提倡多向交流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创新成果的形成,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三是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略去某一学习环节,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另一个具有创造性的学习环节中去。同时,要鼓励学生多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同一教学内容,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四是开放和创新现代教学辅助手段。恰当、高效地运用现代教学辅助手段进行教学,如电化教学、计算机教学、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当然,这些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不只是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和直观地呈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充分激励学生去思维,去想象,去启迪学生的智慧。五是在一堂课内,要多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在师生、生生质疑,小组讨论,师生、生生争辩中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大胆怀疑,不唯书、不唯师,勇于探究并提出自己全新的见解。
三、 开放教学时空
教学时空必须宽松开放。从教学空间上讲,首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自由的、和谐的“心理学习空间”。这样才能实现教学环境的宽松、活泼,学生才会愿学、乐学;其次,“真实学习空间”也不要限于教室,可以是图书室、实验室、报告厅,可以是校内的任何地方,也可以是校外合适的地方。只要符合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活跃教学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就是合适的选择。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信息空间、多媒体空间等“虚拟学习空间”。
从时间讲,学生要有足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时间。在教学中不必固守某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实际情况灵活掌控时间。该长则长,当短则短,抓住教学中的闪光点,灵活组织课堂,不断拨动学生创新的心弦,这样的课堂更有利于促进学习者智能的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赣榆县青口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