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标尺。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习作才是有效的呢?我结合自己的一堂习作教学课——《一次体验活动》,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次体验活动》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七的内容。这次习作的要求是:1. 通过组织一次体验活动,回顾自己在体验过程中的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有条理地描写出来,特别注意写下自己对这次活动独特的感受。2. 通过阅读例文《“护蛋”》,认识到只有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才能把体验写生动。旨在激发学生参加活动的兴趣,学会从日常生活的体验中去积累写作的素材。
上课前,我先跟学生聊点开心的事,问学生喜欢什么类型的电视节目,这就一下子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学生个个说得眉飞色舞。然后,我在无意之间引出了“魔术”这个话题,这就为上课做好了知识和情感的铺垫。
一、借助“魔术”,激发兴趣,点拔语言到位
爱因斯坦认为:“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这节课上,我就是这样将原本枯燥的习作指导课“包装”成一个“魔术表演秀”送给学生,使整堂课变得生动有趣。
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老师最近学了一个魔术,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子就把同学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接着,我说:“蔺老师把道具放在你们中间,找到道具的同学就可以上台表演。”学生们急切地开始找道具,最后有两个同学找到了两本书并走上讲台。此时,我借机抛出了“绣球”——让学生说说刚才是怎样找到书的,心情怎样,有什么感受;台下同学们看着这两个“幸运儿”,心情怎样。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还借机评价学生的发言,及时纠正不准确的用词。
细细品味不难发现,此段表演浓缩了习作教学的全过程(体验——表达——评改)。在体验过程中,建构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自由表达的欲望,为本堂习作指导课《一次体验活动》做好情感的蓄势。习作的本质意义、方法及习作教学的新理念、新思维等都在此片段中得到有效的渗透。学生在这种潜移默化的预设环境中,初步培养了习作能力,感悟了作文的真谛。
二、注重实际,全体参与,重视个体感受
同学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这时,我请两个找到书的同学上台把两本的每一面交错夹在一起,然后再试着把书拉开。他们眉头紧锁,咬紧牙关,脸憋得通红,但书就是拉不开,同学们顿时情绪高涨,都摆出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我说:“人多力量大,蔺老师再请两个同学上来帮他们。”其他同学都给他们助威,结果还没有把书拉开。看着同学们泄气的样子,我趁机引导、交流:
师:采访一下你们的活动感受。
生1:我费了好大的劲,就是拉不开书。
师(问全体同学):这几位同学用力了吗?你从哪儿看出他们用力了?
生2:我看他们脸都红了。
生3:我看他们头都出汗了。
师:这么细小的地方都观察到了,真了不起。
生4:我看到张磊涨红了脸,双眼瞪得像铜铃,用了九牛二虎之力。
师:对!你说得很精彩!习作的语言运用要和当时的场面相匹配,刚才这个比喻很形象,还用上了成语,你们想表演这个魔术吗?张开手,老师把神奇的“胶水”发给你们。相邻的同学拿出书来配合一下。
学生纷纷开始玩“魔术”,有些同学成功了,成功的同学兴致勃勃,但也有一些同学做得不成功,垂头丧气地坐在那儿。针对同学们的不同表现,师生又进行了以下交流:
师:孩子们,咱们先把手中的书放下,谁来交流一下活动的感受?从这个魔术的成败中,你感受到什么?
生1:魔术表演得很精彩,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我的收获。
师:咱们今天都做了一回魔术师,做魔术师的感觉怎样?
生2:失败是成功之母。
生3:为什么老师让我们拉,我们拉不开,我们自己夹的书,一拉就拉开了呢?
……
整个课堂兴趣盎然,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切灵感与智慧往往就在不经意的“玩”中诞生。老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个体感受,并给予语言运用规律和方法上的指导,这既是对“实践”的再回顾、再体验、再思考的过程,又为学生形成书面化的作文,做好了必要的铺垫。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此时得到了有效生成,童心、童真、童趣尽情挥洒,这不正是我们老师所追求的吗?
三、拓展思路,选择角度,指导审题拟题
通过半堂课的“玩”,学生的知识和情感都有了充分的储蓄,这时,只需要老师加以恰当的“导”,学生的习作就水到渠成了。我是这样引导的:“今天,老师和你们做魔术,边做边记边玩,你们想不想跟别人分享?挑选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场景,写一篇作文。”然后出示习作要求,指导学生审题,找出题目中最重要的词:经历、感受。再讲解什么叫感受。
同学们开始习作,我要求他们写好后再默读自己写的文章,并且修改错别字和标点,有一个同学作文题目是“力大无穷的书”,内容比较精彩,我又让他找出自己习作中的得意之笔,再请其他同学评价这篇习作。
这个过程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明白,同样的材料,我们可以拟不同的题目,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个性化的作文,揭示了作文的本质与意义,让学生感悟到写作应该把自己心灵深处的真实体验用笔表达出来,这样的文章才有生命力。通过让学生互动修改作文,既能让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又锻炼了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陈涛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