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知识的海洋,生活之中时时处处皆学问。因此,我们应当具备一双慧眼,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1. 家庭生活。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温馨的亲情。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令人动情的东西。可以要求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可以在节假日或父母生日的时候,给父母送上自己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 学校生活。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丰富的校园生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内容。如教学写通知,可以让学生拟写各种各样的会议通知;师生在比赛中获奖,可以让学生写贺信、写喜报、写光荣榜;元旦春节,还可以让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
上学期,我校开展了写童谣、唱童谣的游戏活动,在跳皮筋、踢毽子等游戏过程中,孩子欢快地唱着童谣,校园里生机勃勃。而丰富的游戏活动也是孩子写童谣的源泉。一场大雨过后,低年级小朋友在水潭中展开了赛纸船的游戏,一位四年级的同学见了,顿时灵感闪现,编起了童谣:“雨中的校园真可爱,花儿草儿乐开怀,操场上,小水潭,一个一个连起来。同学们,犯了难,这样的雨天怎么玩?嘿,有了,穿着雨鞋打着伞,小水潭里赛纸船。红的船、绿的船,游来游去一大串。你的快,我的慢,急坏了一旁的小男孩,逗乐了一边的小女孩。欢声笑语连不断,雨中的校园成乐园。”这富有童趣的语言完全把孩子带进了无拘无束的游戏中,既愉悦了身心又增长了知识。
3. 社会生活。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旅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生动活泼的社会生活中,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使他们领悟人生的意义。如在学习《小溪流的歌》这篇文章时,课上,我展示了声像并茂的动画:清清的溪水,圆圆的卵石,绿绿的小草,红红的花儿,小溪流快乐地奔向大海。课尾,我深情地说:“哎,现在的小溪流快乐不起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们到溪边去走一走,就能知道真相。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课后,让学生去收集小溪受破坏的资料、图片,共同探究保护好小溪流,保护自然环境的办法。一周后,学生向社会写出倡议书,激起他们建设家园的责任感。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响水县周集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