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59437

[ 陈培德 文选 ]   

异国他乡后花园,别有一番家乡味

◇ 陈培德

  苏教版八年级(上)语文课本第六篇课文是萧乾写的《枣核》,讲述的是在美国定居多年的旧时同窗高君纯,托即将访美的作者带几颗枣核。作者对带枣核的用途感到十分蹊跷,到了老同学家里后,才知道她在国外想念祖国,思念家乡。每到圣诞节时她想旧历年,想厂甸,想总布胡同里的那棵枣树。她还在自家的后花园里模拟建筑了一个“北海”,老人要这枣核是想试种一下,让它在异国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中写道,高君纯一把作者接到家,就领他踏访她的后花园。作者对那后花园的感觉是:“地方不大,布置得却精致匀称。” 高君纯劈头就问:“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她的问话表明,她精心布置的“精致匀称”的后花园,为的就是展现出“家乡味道”。其实“家乡味道”就是“中国文化”和“北京特色”。
  高君纯是作者萧乾在燕京大学读书时的同学,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是中国教育,虽然旅居美国多年,但中国文化早已在她心中扎根,所以她经营的后花园自然处处体现“中国文化”。
  高君纯的家乡是北京,北京的山水和园林在她的记忆深处打上了烙印,所以她经营的后花园自然带有“北京特色”。
  “中国文化”“北京特色”在文中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垒假山、凿池塘
  我国古代先哲常把自然作为人生的思考对象,老子认为“自然”是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哲学观。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哲学观念,主张一切纯任自然,并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念。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山水观,他认为有智慧的人通达事理,所以喜欢流动之水;有仁德的人安于义理,所以喜欢稳重之山。这些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无限深广的影响,深深浸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所以中国的园林,从一开始便重视筑山和凿池,以山为骨架,以水为血脉。许多园林便垒假山、凿池塘,尽量模仿自然,追求“虽由人做,宛自天开”的效果,让人以为身在大自然间,而非人造环境。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唐末·高骈《山亭夏日》),是描摹园林池塘的名句;“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元·维则《狮子林即景》),“不知城市有山林,谢公丘壑应无负”(清·徐崧《秋过怀云亭访周雪客调寄踏莎行》),是描摹园林假山的名句。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是苏州拙政园所蕴含的山情水意;“两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是扬州瘦西湖所表达的意境。
  二、 栽杨柳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
  “柳”的主要含义是: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李白诗云:“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唐人送别,折柳相赠,意欲“挽留”。柳象征友情绵长,永志不忘。清人周志蕙的名句“古渡欲牵游子棹,离亭留赠旅人鞭”,就是描摹折柳赠别之俗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张炎诗云:“折得一枝杨柳,归来插向谁家?”以柳寄思亲恋乡之情。倪瓒“旧家应在,梧桐霞井,杨柳藏门”,以柳感怀游子乡情。相传,唐代文成公主远嫁西藏松赞干布时,特地从长安带去柳枝,种植在拉萨大昭寺周围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因此,这些树被称为“唐柳”或“公主柳”,现已成为汉藏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
  诗人们以“柳”作为自己诗作中的主角,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是我们民族博大的文化土壤,孕育了诗人们心中的“柳”。所以,几乎所有的中国园林都“杨柳依依”。
  三、 种荷花
  文中写到的睡莲是荷花的一种。荷花,又称为“荷”“莲”“芙蓉”“芙蕖”等,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花叶清秀,花香四溢,沁人肺腑。有迎骄阳而不惧,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所以荷花在人们心目中是真善美的化身。
  屈原在《离骚》中写道:“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诗里的荷花已成为他对理想的一种憧憬。李白在《古风十九首》中幻想自己飘游于西岳华山的莲花峰上,碰见玉女“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诗人“手把芙蓉,凌空而行”。这里为什么是“手把芙蓉”而不是其他花呢?就是因为“芙蓉”的高洁正好寄寓了诗人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高尚情怀。北宋理学的开山鼻祖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写道:“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笔下的荷花就是洁身自好的君子形象。
  千百年来,荷花不仅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言志表洁的意象,而且也成为民间情人互致爱慕的信物,和百姓“连年有余”的祈福祥瑞,宗庙意识和草根文化对荷花的双重青睐,使得荷花的形象徜徉于诗情画意与俚俗幻想之间,成为人们托物言志的常用对象。随着佛法的传入,莲花又融化在佛教文化艺术中,成为清净、圣洁、吉祥的象征。
  所以不管是江南的私家园林,还是京城的皇家园林,都会在园林的池塘里种上荷花。
  四、 建“北海”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在故宫的西北面。全园以北海为中心,面积约71公顷,水面占583市亩,陆地占480市亩。这里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最具综合性和代表性的皇家园林之一,1925年开放为公园。
  琼华岛临水而立,挺拔秀丽,为全园的主体。岛上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的藏式白塔为全园标志。据建塔石碑记载,当时“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教阴赞皇猷,请立塔寺,寿国佑民”,得到皇帝的恩准,于是修建了永安寺和白塔。塔高35.9米,上圆下方,富有变化,为须弥山座式,塔顶设有宝盖、宝顶,并装饰有日、月及火焰花纹,以表示“佛法”像日、月那样光芒四射,永照大地。岛上白塔高耸,殿阁参差;岛下碧波浩淼,游船如织。沿湖岸上,绿柳垂丝,百花织锦,亭台楼榭,掩映其中。
  北海公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继承了中国历代的造园传统,博采各地造园技艺所长,兼有北方园林的宏阔气势和江南私家园林婉约多姿的风韵,并蓄帝王宫苑的富丽堂皇及宗教寺院的庄严肃穆,气象万千而又浑然一体。
  高君纯从小生活在北京,对北海公园自然了然于心,所以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石头,在后花园里垒起假山,并“在上面还嵌了一所泥制的小凉亭,一座红庙,顶上还有尊白塔”,建起了自家的“北海”。
  其实,园中的“卵石小径”和“篱笆”也很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文中写道:“近来,我老是想总布胡同院里那棵枣树。所以才托你带几颗种子,试种一下。”在高君纯的心中,枣树就是家乡总布胡同的象征。
  因为想念祖国,思念家乡,所以建造出有浓重的家乡味道的后花园。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唱得好:“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就本文而言,所谓“中国印”,就是“家乡味道”,就是“中国文化”和“北京特色”,就是后花园里的池塘、假山、垂杨柳、睡莲、卵石小径、篱笆以及“北海”。
  一次,我教完本文后,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一首曲,许多同学写得都很好。比较突出的是下面两首:
  《天净沙·后花园》:杨柳睡莲篱笆,枫林小楼人家,红庙泥亭白塔。荷风月下,恍惚又回老家。
  《天净沙·枣核》:杨柳幽径篱笆,红庙泥亭白塔,假山池塘莲花。同窗来访,又把枣核种下。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外国语学校】

异国他乡后花园,别有一番家乡味
目录